“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投资、税收、金融扶持政策,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宏观环境。国家合理控制资源消费总量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也迫切要求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加大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力度,为我省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我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还面临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不足、激励政策和监管措施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传统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妥善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要求,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实施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和循环型社会,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动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积极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制度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
坚持示范带动和重点突破。发挥试点企业、试点园区和试点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循环经济由试点向示范推广转变。以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为突破口,推动全省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节约利用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融合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和社会循环经济,从企业、园区、区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更加丰富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再生利用比重有较大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资源消耗大幅降低。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
———废物排放明显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 123.1、13.31、84.4和 57.7万吨以内,分别比2010年减少7.0% 、8.6% 、9.0% 和6.9% 。主要指标。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细化了“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了4大类、17项具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