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联、有关县政府负责。
(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商业旅游等重点领域节能,切实加强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标,重点实施节能改造优化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兴企惠民工程、绿色照明产品推广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程、节能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六大节能工程,推广高效节能家电、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节能产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从源头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有关部门、各市政府负责。
2.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严格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积极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业节水,抓好城市节水,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完善市场配置矿产资源的体制和机制,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加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各市政府负责。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大长江、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逐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城镇、开发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保执法、监测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各市政府负责。
4.加强生态保护。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加快建设生态省示范基地、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生态建设示范区。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大别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物种丰富地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和恢复治理,实施矿区等生态破坏严重区域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工程。研究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各市政府负责。
(七)社会事业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开展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鼓励有条件的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城乡学前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多元教育投入机制,不断提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工程等教育重点工程。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各市政府负责。
2.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深入推进文化创新。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原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促进黄梅戏等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推动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强体育健康休闲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规划与建设,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和壮大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
责任单位: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牵头,各市政府负责。
3.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国家免疫规划,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不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补偿机制改革,全面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支持中医药发展。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政府负责。
4.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劳动者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家庭服务业,有效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各类群体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基层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平台和农民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引导劳动力在省内就业,缓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矛盾。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