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单位:省农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有关市政府负责。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塘坝扩坝,增加有效蓄水。实施洼地治理和沟渠清淤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立农村垃圾清运处理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实施新农村科学储粮工程,以粮食主产县为重点,2020年前,每年安排农户科学储粮项目点10万户。
责任单位:省农委、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粮食局、省能源局、有关市政府负责。
(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1.推进煤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安全高效高产矿井,改扩建一批大中型矿井,“十二五”新增规模400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两淮煤炭基地总规模达到1.8亿吨/年。加快煤炭产业升级和安全改造,提高煤炭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采煤深陷区生态治理。建设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规划建设铜陵煤炭储配中心。鼓励煤炭企业赴省外和境外开发煤炭资源。建设两淮矿区煤矿瓦斯治理示范井,推进煤矿瓦斯(煤层气)开发利用。
责任单位:省能源局牵头,省国资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有关市政府负责。
2.优化电力结构。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煤电机组,满足“十二五”用电增长需求。启动实施“皖电东送”二期工程。建设以特高压和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的智能电网,开工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加强220千伏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稳步推进核电项目。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加快开发太阳能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水能。
责任单位:省能源局牵头,省电力公司、有关市政府负责。
3.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推动冶金产业改造升级,加大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优质钢材、特钢产品,铜、铝精深加工产品,有色金属新材料,建成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加快发展石化工业,大力发展石化及下游系列产品,重点建设淮南、淮(北)宿(州)、阜(阳)亳(州)、无为等煤化工基地,积极建设合肥、铜陵、芜湖、池州等特色化工基地,推进大型乙烯工程前期工作。大力提升建材工业水平,支持水泥产业提高集中度,积极发展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及改性材料,突出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优质玻璃、装饰材料及卫生陶瓷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硅产业基地及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国资委、省能源局、有关市政府负责。
(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加强核心技术和系统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泵阀、环保节能设备等行业,积极发展冶金、水泥、煤炭、石化等行业大型成套设备,鼓励发展高性能船舶及新型船用机械制造。大力支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国内外产能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推进轿车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重型大功率发动机、乘用车、重卡、专用车、轮胎等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有关市政府负责。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10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设合肥平板显示、合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芜湖光电材料、蚌埠生物、马鞍山新材料等10个左右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有关市政府和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负责。
3.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皖北小麦、沿江大米和油脂加工、皖西南生态食品加工基地,以及一批肉类果蔬深加工基地、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提升家用电器制造业竞争力,重点发展空调及关键零部件、大屏幕彩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和其他家电产品。改造升级传统纺织服装业,建设棉纺织和服装产业集群、羽绒家纺产业集群、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服装鞋帽产业集群、差别化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麻纺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委、有关市政府负责。
(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1.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依托高速铁路客站和机场,衔接公路、城市公交、城际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建立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依托重点铁路货运站场和港口,建设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联运系统。加快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在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根本提升。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