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省内三大城市群之间和条件适宜的地区之间开通城际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跨市、跨区融合。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
(3)抓好农村客运发展。开放农村客运市场,简化农村客运许可手续。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逐步实现农村公交与城市公交服务标准相衔接。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区域化经营的农村客运经营企业在新增车辆和班次、车辆在不同线路上调整等方面的自主权,调动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促进出租车、汽车租赁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出租汽车司机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租汽车经营权配置机制。维护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设区市出租车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汽车租赁业备案管理制度,加强汽车租赁市场管理,引导租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5.着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推进驾培机构改制、重组,向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驾培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机动车维修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形成若干维修品牌企业。探索建立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制度。大力建设区域性机动车维修救援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96333汽车维修救援网络,提高维修救援服务速度,扩大维修救援服务范围。培育大型汽车维修配件有形市场,提高汽车维修配件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机动车检测网络。
专栏5:运输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1. 运输企业培育工程:“十二五”期间,引导和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设施装备更新,培育20家左右大型道路客运企业、10-15家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1-2家大型水运企业。
2. 甩挂运输试点工程:择优推荐一批企业作为试点对象,重点对示范企业的甩挂作业站场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改造、甩挂运输车辆购置更新给予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引导企业通过甩挂运输全面支撑滚装运输、驼背运输等发展,促进公水、公铁等多式联运。
3. 城际公交试点工程: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条客运线路开展城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探索并完善城际公交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
4. 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组织开展一批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
|
(三)安全应急。
1.提高安全水平。继续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技术状况;完善营运车辆、运输船舶定期维护检测制度,健全企业安全评价体系,强化对货运企业、货运站安全生产的监督;在省、市、县三级运管部门建立GPS监控中心,及时发现、处理企业和车辆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源头治超工作,加快治超站点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设省、市水上搜救指挥中心,重点航道、湖区建设一批水上安全搜救基地和水上安全管理系统;继续加快渡口标准化建设;建设全省危险品船舶运输监管系统。
2.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尽快建立省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组织指挥机构,构建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并实现与交通运输部交通应急体系有效衔接;制定交通运输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合理规划省级应急救援和运输保障队伍布局,扩大应急救援和运输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改善应急保障装备;加强对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日常监控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的监控监测。
(四)节能环保绿色工程。
1.优化交通用能结构。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交,适度超前发展轨道交通,引导更多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合理配置运力资源,提高班线客车、货运车船实载率;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建立运输企业节能管理制度,宣传和培训车辆节能驾驶技术,推广船舶节能驾驶技术、港口装卸设备节能操作技术。
2.使用环保运输设备。鼓励发展低耗、高效、环保的运输装备。加大推荐车型的推广力度,淘汰一批老旧车辆和高油耗车型,推广天然气动力等节能环保型车辆。优化船舶运力结构,促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严格执行车辆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严格禁止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车辆继续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3.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的全过程。优化设计施工方案,提高公路建设用地效率。加强材料回收利用和其他再生利用技术,改进施工工艺,减少资源占用、能源消耗和材料使用。提升基础设施的耐久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4.推广低碳交通技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卸设备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广温拌沥青技术、沥青冷再生技术等低碳铺路技术及隧道智能通风照明控制技术,推行隧道“绿色照明工程”。强化内河港口节能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油改电”技术改造工作。推进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辆的“油改气”工作。
(五)科技信息创新工程。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展科技攻关。部省联动,围绕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专项攻关计划,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
开展技术创新。结合地方交通需求,充分调动行业力量,在交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力争取得重要突破,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的科技含量。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依托行业协会,设立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推广;健全促进成果推广的动力机制,鼓励建设单位采用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
统筹推进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建设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安徽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培育1-2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全面提升交通从业人员科研、业务、管理水平。实施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交通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拓展渠道,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行业基层员工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
加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安徽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省内各类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安徽交通运输科技数据中心,建成链接国家有关部门、覆盖安徽全省的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专栏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
科技项目专项攻关:马鞍山大桥建管养、安徽高速公路扩改建、平原高速公路建设、芜申运河建设等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皖江城市带综合运输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立足安徽省在桥梁、公路和材料等领域科技研发的比较优势,培育建设1-2个安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依托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培育1-2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培养5名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50名左右具有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