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湖流域气象服务新模式。借鉴国内外大湖流域气象服务的成功经验,重点在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生态建设气象服务、生态产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及其体制机制建立上进行探索,初步建立特色鲜明的大湖流域气象服务新模式,为全国大湖流域的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示范。
(四)强化气象为农服务。
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以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公共气象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为目标,以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产生活气象服务能力为主要任务,大力提升“三农”发展的气象保障水平。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针对地方需求建立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加强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系统建设,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提高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能力。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积极参与江西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建设,为确保五年新增粮食产量50亿斤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及农村防雷避雷设施建设。强化与涉农部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建设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多种手段互补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
(五)强化城市气象服务。
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加强对突发强降水、高温、雾霾、雷电、大气环境污染等城市气象灾害和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强化城市运行保障和公众气象服务。完善与交通、市政、电力、旅游等城市运行部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完善多种手段互补的城市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开展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精细化气象服务。
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推进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的常态化建设,完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管理运行体系和业务服务体系,做好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六)强化专业气象服务。
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电力、卫生、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水平。建立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强化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冰、雪、雨、雾等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气象灾害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合作,提高铁路安全运行气象服务能力。加强电力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开展电力设施气象监测和电线冰冻灾害预报预估;开展气象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影响评估,建设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开展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
(七)强化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围绕江西农业发展,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力度。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特种观测网,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经作物主产区、全省特大型水库集水区等三个人工增雨重点作业区和飞机人工增雨赣州基地,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立体化作业和精细化服务能力。建设省市县三级综合业务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报能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协调、管理能力。注重新技术开发应用,开展南方对流云人工增雨等研究以及人工消雾等领域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化作业试验。
四、加强气象业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一)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
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农村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评估系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等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平台,进一步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