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高防雷减灾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雷电监测网和雷电综合监测信息数据库与共享系统,开展雷电诊断分析、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和雷电预警产品研发。积极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加强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工作,提高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定期安全检测覆盖面。建设农村和中小学校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推进防雷减灾工作。
(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服务。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在农田、森林、水域、湿地、城市等建立五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站,掌握全省重点区域温室气体浓度动态变化和地区间差异,揭示气候变化对全省敏感行业的影响。完善风能、太阳能资源长期观测站网,为全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能力建设。建立江西省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业务体系和业务平台,开发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制作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系列产品。建立健全江西省气候变化决策信息支撑业务系统和平台,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省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分析和脆弱性评估,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评估业务,为进一步优化江西省能源结构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开展农业气候精细化区划,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气候资源的管理,通过局地气候资源规划,对重大工程建设等进行气候监测。积极开展农业、林业开发利用气候服务,开展城市气候环境调控及城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积极推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立法工作。
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针对城乡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做好公路、铁路、机场、水库、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三)强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象服务。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象灾害加密监测系统、气象实时通信业务系统、业务技术保障系统以及业务综合监控系统。建立基于鄱阳湖流域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暴雨洪涝和干旱预测预警系统以及高温热浪、低温冰冻、大雾等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应急指挥业务平台和移动平台,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完善各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应急论证准备制度,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等。
建立鄱阳湖气候与生态遥感监测中心。建设包括卫星接收系统、气候与遥感地面辅助观测系统、监测分析平台和产品服务与分发系统的鄱阳湖气候与生态遥感监测南昌中心以及共青城气象卫星观测地面试验基地。开展鄱阳湖气候与生态的实时动态遥感监测,实现对全省农田、森林、水域、湿地、城市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分析与评估。
完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相关任务。牵头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象灾害应急示范工程》,建设更加严密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更加完善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更加准确的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更加快速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更加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更加科学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等,全面提升气象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的应急保障和科技支撑能力。
积极参与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建设、农村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风电场建设。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项规划,建立五河流域突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应急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系统、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生态林业发展规划》、《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五河流域治理规划》中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