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浙政发[2011]6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为做好“十二五”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扎实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认真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67.8万吨,比2005年累计削减21.1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48.7万吨,比2005年累计削减18.15%。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201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64.7%,比2005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达74.3%,比2005年提高9.4个百分点,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86-98.4%之间。全省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环保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率先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率先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已覆盖467个建制镇。城镇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日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环保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环保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率先建成。
--生态示范创建广泛开展。到2010年,全省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38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7个、省级生态县30个、省级生态乡镇835个;累计建成省级绿色学校1095家、省级绿色社区538个、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95个。
--制度政策创新不断深化。率先编制实施县以上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率先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考核,全面推进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探索实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采购等绿色经济政策。
“十一五”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坚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健全生态环保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二是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综合采取环保准入、污染治理、监管服务等措施,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四是坚持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作为生态环保的基本策略,突出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环境问题整治,推动面上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坚持把强化责任作为生态环保的重要保障,严格落实政府管理主体责任和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推进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注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构建完善法规、规划、标准、政策体系。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保护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环保工作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走生态立省之路,为从更高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我省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列为国家战略,为从整体上优化资源环境配置和要素布局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也面临着一系列压力和挑战:我省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持续快速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污染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常规污染与新型污染并存,各种污染因子叠加复合,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持续增加与人民群众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互联,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
综合判断形势,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把我省环保工作推向全面加强污染治理、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全面推进共建共享,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