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和完善旅游气象保障系统。建设三亚旅游气象服务中心和旅游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平台,分别在3A级以上旅游景点安置电子显示屏及负氧离子观测点。
4.建设热带现代农业气象保障系统。建设海口橡胶、三亚南繁育种、儋州水稻、万宁水产养殖、陵水瓜菜、琼中果林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站,定向服务于特色农业;建设一批固定式自动土壤水份观测仪、便携式自动土壤水份观测仪组成的全省自动土壤水份观测网;建设一批大气电场仪,监测农村雷电灾害;在全省乡镇和村委会布设一批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建设以各市县种植养殖场所、人员聚集地和雷电高危区为示范点的一批防雷示范设施;建设中国热带人工增雨指挥中心和中国热带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实验室。
5.建立海南航天气象保障系统。建设海南航天气象保障中心,建设海南航天气象灾害监测网、省气象台与文昌火箭发射场气象保障视频会商系统、航天气象监测数据共享系统、文昌火箭发射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系统。
(七)森林防火及海防林建设工程。
1.建设海南省森林防火预警、通信、指挥系统工程。建设1个省级指挥中心和23个市县(包含五大林区)分中心,购置通信系统、视频系统、通信指挥车辆、现场车载通信等有关设备。
2.建设海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重点火险区防火道路、防火隔离带及扑火队营房等设施;购置重点火险区扑火设备、交通工具和档案管理设备;建设防火物资存储工程。
3.加强海防林建设工程。加大投入,继续抓好我省沿海地区海防林种植,不断巩固和提高我省海防林抗风能力。
(八)病虫害及鼠害监测防治建设工程。
1.加强农业重大病虫害和鼠害监测预警建设。进一步完善监测手段,增加监测密度,提高监测质量,提升农业灾害和鼠害预警水平。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分析、预报和发布机制,提高数据处理、资料共享、信息发布能力。提高对重大农业生物灾害和鼠害的应急处置与综合治理能力、培训指导与防治服务能力,积极推广生态控制措施和生物、物理防治方法,小面积发生时及时组织化学防治,防止扩散蔓延,确保重大病虫害和鼠害不发生大面积流行,年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急指挥中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培训中心等。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检疫、防治等三大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三级危害性外来生物预防控制机制,加强农业、口岸办等部门联动,严防危害性外来生物入境;建立有害生物滋生普查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立法工作,将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九)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1.推进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建设5个省级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储备防汛物资,增加防汛物资储备种类,加强储备仓库管理,进一步提高我省防汛物资应急保障能力。
2.推进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大楼建设。建设集减灾教育培训、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技术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处理、研判和运用,进一步做好与国家减灾中心上下衔接。
3.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加快推进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万宁6个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加强指导其他市县改建、扩建或新建救灾物资储备点。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建立健全救灾物资运输、调配体系,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建立以省级和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万宁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依托,其他市县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到2015年,救灾物资储备数量和运输能力达到满足50年一遇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需求,保证灾后12小时内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