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逐步提高。改造加固了一批病险水库,完成新改建大隆水利枢纽工程、戈枕枢纽水利工程等大型枢纽蓄水工程,建设了一批重要灌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完成了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任务,深入开展大广坝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抵御地质灾害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全省已建成8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创建了一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户。
6.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创建了海口市海口港社区、文昌市山雅社区等1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及一批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示范村,起到较好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
7.防灾减灾社会参与不断扩大。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高。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公众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以5月12日“国家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大型广场宣传、发放减灾宣传手册以及救灾演练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是防灾减灾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防灾减灾机制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灾害预警会商、灾害信息发布、灾害信息共享机制、防灾减灾部门协同、救灾应急上下协调联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仍需增加,预警预报精确度有待提高,预警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时效性有待加强,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不清,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比较薄弱。自然灾害保险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比较薄弱。城乡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防灾能力较低,仍有相当一部分城乡建筑物设防水平达不到规范要求,部分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能力较弱。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亟待提高。
四是应急救灾物资和装备水平以及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储备种类不多、数量有限,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手段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五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公众宣传教育仍需加强。防灾减灾人才紧缺,人才结构需要优化,人才专业化水平和应急队伍资源共享有待提高,基层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学校防灾减灾教育需要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需进一步普及。
(三)面临的形势。
我省是易发季节性多种气象灾害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且呈现灾害损失不断增加的趋势。干旱、台风、洪涝、雷电、龙卷风、冰雹、高温热浪、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干旱、台风、洪涝给我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社会秩序稳定。
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其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是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