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元化。教育体制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源投入和改革路径实现多元,教育活力不断增强。
--教育全民化。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域合肥的文化内涵和市民人文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
--教育优质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逐年提高学前三年普及率。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有效性,幼儿园足额配备保教人员,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消除小学化倾向。鼓励优质幼儿园走集团化发展之路,采取零租金、生均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低保家庭、孤残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重视0-3岁婴幼儿的培养教育。
2.义务教育。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义务教育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和大班额现象,深入推进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到2015年,四县一市所有乡镇建有1所功能齐备、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公办寄宿制学校。
按照“5个100%”要求,对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继续实行“零障碍”入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3.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突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技术教育,提高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赴外交流、学习机会。
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有创意的特色高中。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课程选择。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系统培养和因材施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4.职业教育。推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需要,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推进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的深度对接。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实行教学与技能鉴定分离。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实行城乡职业教育联动合作发展。重点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完善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逐步实现合肥生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