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贵港市防震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7.进一步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进入一个非常关键时期。各县(市、区)要在广泛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从农民建房选址就开始介入管理,避免地震、气象、地质、洪涝等灾害的侵袭;要为农民提供多种适用房设计图件,供农民选择;要加大对农民工匠的培训,提高农民房屋的建筑技术和质量;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有效监督,确保农民新建房屋达到抗震要求。

  (三)完善体系,推进地震应急工作有新突破

  1.进一步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

  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以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虚拟台网为基础平台,加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等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2.进一步完善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认真吸取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及国外重大震例应急救援经验,修订市地震应急预案,增强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更新工作。

  3.次第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从各个专项地震应急演练中取得经验,而后逐步过渡到综合演练,检验综合和专项应急预案适用性的同时,促进地震应急能力建设,锻炼应急队伍,提升地震应急实战水平。对条件不具备实地演练的单位,推进桌面演练和模拟演练,培养地震应急思维和应急能力。

  4.积极推进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

  进一步充实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平战结合,加强队伍管理和各项地震知识、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培训。要在乡镇、村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广泛地开展地震义工义务宣传活动,初步建立社会动员机制。

  5.抓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十二·五”,建成市本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应当建一个符合国家标准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中的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完善各项功能,切实维护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使其在各类应急避难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各类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新建城区规划要把应急通道纳入建设规划并实施好。

  6.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各级地震部门与相应的发改、财政、民政、工信、商务等部门和红十字会一道,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震后灾民各类生活生产物资的供应。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的有机结合。

  (四)创新形式,力促防震减灾宣传上新台阶

  按照“慎重、主动、科学、有效”的方针和“内紧外松、内外有别”的原则,继续以学校为宣传教育重点,进一步完善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地震应急演练行动机制,切实使学校师生掌握防震避震、震时应急、震后救援与救护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每年都要有计划把防震减灾相关知识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震减灾能力。要继续不断创新宣传产品,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方法,增强地震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管理,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六)以人为本,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好《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贡献率。充实市和县(市、区)地震系统人员,保障防震减灾工作开展必要的人手。以提升地震系统人员政治素质、责任意识、业务素质为核心,加大各类培训力度,切实培育我市防震减灾战线的尖兵。要建立科学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