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加快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适宜技术与管理模式的试点和推进。探索建立婚前、孕前保健相结合的一级预防模式。推广应用孕产期适宜的保健和干预技术,进一步优化孕产期保健服务模式。完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管理网络和规范,重点加强早孕期唐氏综合症的筛查和诊断。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能力和水平,适时扩大疾病筛查病种,建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和规范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和视力障碍等本市常见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和管理体系。建立儿童生长发育综合评价标准与体系,全面提升本市儿童系统保健水平。加强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基础研究,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市生殖与优生技术中心。开展基于社区的胎儿生长发育环境相关因素监测,及早发现出生缺陷高危因素,制定预防干预措施。
3.加大学校卫生工作力度。优化“医生进学校”医教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模式,全面加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综合动态监测与干预。开展儿童龋齿高危人群窝沟封闭服务。开展学龄儿童近视综合防治,健全学龄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体系。加强意外伤害、肥胖、孤独症、心理卫生等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探索建立儿童意外伤害防治体系、学生超重肥胖群体综合管理和干预优化模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模式,开展少女保健与意外妊娠三级干预,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4.关注老年人群和外来人口公共卫生问题。聚焦老年人群、外来人口等群体生存环境和健康状况,开展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调查分析,探索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和老年护理分级管理模式。为千名贫困老年人提供全口义齿免费修复服务。探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形式。
(四)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促进公共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和法制化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和任务,落实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政策,建立以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数量为基础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能力。合理确定各级各类专业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定位,明确职责任务,建立科学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实施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加强公共卫生信息规范化建设,促进市、区县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规范和完善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管理,明确项目实施要求,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督导和评估。进一步健全项目监管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和考核,切实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