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确定海水养殖水域的功能定位,提出至2020年海水养殖水域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提出养殖用海保有量指标。
(3)规划养殖类型、养殖布局和养殖密度
在详细分析养殖水域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养殖生物和养殖类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调整养殖布局和养殖密度,满足养殖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提出现有养殖区整治目标,减少养殖生物发生病害和死亡。
(4)提出养殖水域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明确实施养殖水域规划的工作任务、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2.5 规划范围
2.5.1 辖区养殖水域规划
沿海各县(市、区)所辖海域内的养殖水域。
2.5.2 重点港湾专项规划
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5个重点养殖港湾必须制定专项养殖规划。
2.6 规划期限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3 养殖水域类型及技术要求
按养殖水域类型划分,海水养殖包括滩涂养殖、浅海养殖和池塘养殖。
3.1 养殖环境要求
3.1.1 水质要求
养殖水域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的规定。
3.1.2 底质要求
养殖水域底质应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
3.2 养殖总量控制
根据福建主要港湾海水养殖容量调查与估算结果及其他相关资料,确定养殖总量控制指标:
贝类养殖面积不超过本港湾海域面积的20%。
藻类养殖面积不超过本港湾海域面积的20%。
浅海网箱养殖面积不超过本港湾海域面积的10%。
3.3 养殖技术要求
3.3.1 滩涂养殖
3.3.1.1 牡蛎棚架式养殖
养殖环境 养殖海区选择在内湾风浪较小、水流畅通、饵料丰富、滩面平坦,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滩涂,盐度10~32。
养殖布局 中低潮区。棚架为两行或多行对应平行的树桩(条石、水泥柱均可)及水平敷设的聚乙烯绳组成,桩距1.5~2.0m,架宽2 m,长20 m,高70~80cm, 架间隔2m。苗串并行平挂,串距20~25cm。壳距l0~15cm,壳串长2~2.2m。
养殖密度 15~25个苗/壳。
3.3.1.2 菲律宾蛤仔底播养殖
养殖环境 养殖海区选择在风浪小、潮流畅通、地势平坦,底质含沙量30%以上。流速0.4~1.0 cm/s,盐度15~33。
养殖布局 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3h的中、低潮区。
养殖密度 菲律宾蛤仔养殖播苗密度依苗种规格及养殖区底质条件而定,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播苗密度与苗种规格、底质、场地条件的关系
苗种
类别
| 规格
| 播苗量(kg/hm2)
|
壳长
(mm)
| 个体重(mg)
| 泥沙底质
| 沙底质
|
中潮区
| 低潮区
| 中潮区
| 低潮区
|
白苗
| 5~8
| 50~100
| 1875
| 2625
| 2250
| 3000
|
中苗
| 10~14
| 400
| 5250
| 6000
| 6000
| 6750
|
大苗
| 20
| 700
| 7500
| 7500
| 9000
| 10500
|
3.3.1.3 缢蛏蛏埕养殖
养殖环境 养殖海区应选择在潮流畅通、流速缓慢、滩面平缓,涂质稳定,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的滩涂。盐度8~33。
养殖布局 中低潮区,蛏田四周建堤坝,堤坝高0.5~0.6m,基宽3.0~5.0m。中央滩面顺潮流方向整畦,畦宽4.0~5.0m,畦和畦之间以沟相隔,沟宽0.4~0.5m,沟深0.3~0.5m。
养殖密度 缢蛏养殖的放养密度依苗种规格而定,具体见表2所示。
表2 蛏苗放养密度
播种季节
| 苗种规格(粒/kg)
| 播苗量(kg/hm2)
|
惊蛰至春分
| 16000~20000
| 440~350
|
春分至清明
| 12000~16000
| 590~440
|
清明至谷雨
| 9000~12000
| 780~590
|
谷雨至立夏
| 6000~9000
| 1090~780
|
立夏至小满
| 4000~6000
| 1630~1090
|
3.3.1.4 泥蚶蚶埕养殖
养殖环境 养殖海区应选择在风浪较小、潮流畅通、地势平坦的内湾滩涂,潮带根据不同的养成方式而定。底质以含泥80%~90%、含沙10%~20%的软泥沙为适。盐度10~28。
养殖布局 中低潮区,蚶田面积一般为2~3hm2为宜,蚶田堤高0.3m,基宽0.5~0.8m。
养殖密度 泥蚶养殖放养密度依苗种规格而定,具体见表3所示。
表3 蚶苗规格与播苗量
蚶苗规格/(粒/kg)
| 播苗量(kg/hm2)
|
300~400
| 13500~15000
|
400~600
| 10500~12000
|
600~800
| 9000~10500
|
800~1000
| 7500~9000
|
1000~1200
| 6000~7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