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执法监察体系全面构建。市、县(区)两级全部组建了执法监察机构,现有执法监察人员49人。创新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模式,全面铺开镇(街道)委托执法。贯彻落实了国务院《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查处各类事故和安全生产违法违纪行为,维护了安全生产的正常秩序。
5. 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得到强化。严格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企业市场安全准入制度,强化源头管理,持续集中开展了以重点行业和领域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6. 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有效保障。市、县(区)加大安全投入,从2007年开始设立政府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500多万元,重点强化了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应急救援、监控防治、技术进步和宣传教育,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7.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卓有成效。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延伸和拓展工矿商贸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建筑、消防安全等行业领域,培训各类人员30多万人;精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一系列活动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普遍增强。
8.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加强。安全科技成果得到推广与应用,提升了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全面实施“金安”工程,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安全生产领域,建立了安全生产电子政务系统、应急救援指挥平台视频监察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GIS电子地图建设,开创安全生产领域应用的全国之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既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1. 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不断深化,安全生产投入不断增加,安全科技快速发展,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向纵深推进,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同时,社会公众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舆论对安全生产状况日益关注,对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效能、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以及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必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二是“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惠州”,全面实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为安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安全生产成绩斐然,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存在问题。
较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市平均每年发生较大事故11起,2010年发生了7起较大、1起重大交通事故,超出省下达的控制指标。
事故总量依然较大。近5年,我市平均每年发生事故1595起,死亡467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60.7%和94.6 %;火灾、建筑施工、在用建筑物和城市公共设施设备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少数县、区行业领域事故多发、指标超控。
“三违”问题比较突出。我市农民工有近百万之多,文化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技能水平相对较差、安全意识比较缺乏,因此对安全技能培训带来了很大压力。农民工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是事故的主要受害群体。5年来,农民工因事故平均每年死亡人数约占事故总死亡人数6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事故平均每年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75%以上,因违章操作造成事故占70%以上,因未接受安全培训占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