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措施
1.全力以赴实施好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2011年基本完成,2012年发挥效益;配合太湖局、省水利厅做好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望虞河西岸口门控制工程等流域性、区域性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争取在2011年启动建设,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争取在2014年启动建设,两河涉及的江阴市、惠山区、滨湖区、宜兴市要做好工程涉及的征地拆迁赔偿、移民安置、水系调整、沿线口门控制等地方性配套工作。
2.进一步做好长江大堤、太湖大堤、望虞河大堤等流域性堤防的除险加固工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防洪标准。对贡湖段太湖大堤沿线口门建筑物进行改造,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并能进行双向挡水;对退渔还湖区域进行太湖大堤重建并达到100年一遇标准。
3.继续进行武澄锡虞区、湖西区的治理,拓浚整治区域骨干排水河道,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武澄锡虞区重点整治新夏港、锡澄运河、大河港、直湖港、伯渎港、九里河、锡北运河、张家港等一批入江、入湖及区域性骨干河道;宜兴地区重点整治大浦港、湛渎港等一批主要入湖河道。
同时,继续进行中小河流治理。武澄锡虞区完成桃花港、青祝河二期等河道整治工程,宜兴地区完成堰径河、厔溪河、白云溪河、西溪河、北溪河、邮芳河、桃溪河、洑西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4.突出山洪防治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小水库、5万方以上重点塘坝的除险加固和配套建设任务,全面提高大坝坝身质量,完善配套设施,对溢洪河道进行整治,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5.完善无锡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续建大包围堤防,改建沿线配套闸站,整治排水河道,特别是对运东大包围内的骨干河道进行拓浚,达到规划要求,重点整治北兴塘、严埭港、东亭港、江溪港、旺庄港等;构建城市防洪运西大包围,沿运河河道口门修建防洪闸和排涝泵站,太湖新城按水系规划 “三纵三横” 对骨干河网进行整治,进一步完善排涝体系,蠡湖新城地区按“二纵二横” 骨干河网要求完善河道水系,重点整治丁昌桥河、陆典桥河等;锡东新城针对九里河地区水系进行整治,新开春丰河、拓浚双泾河等;继续实施江阴、宜兴主城区防洪工程,完善防洪体系,整治排水河道,修建排涝泵站。
6.有计划地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改造,重点是流域性、区域性工程及重点圩区的防洪设施(防洪闸、节制闸、套闸)进行更新改造,提高防洪标准;对现有的排涝设施(泵站、涵洞)进行更新,提高排涝效率,对一些排涝流量不足的圩区,有计划地新增排涝动力,逐步提高排涝标准。
(二)非工程措施
1.健全全市的防汛调度指挥决策系统,组建和完善省、市、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四级防汛计算机网络,实行防汛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预测、预报水情,提高抗灾抢险的效率。进行防洪风险分析及绘制防洪风险图,提高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
2.切实扭转“重建轻管”,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运行工作。一是要认真进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认真落实人员编制和管理运行、维修经费,实施正常管理,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效益;二是要加强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提高水利工程的完好率;三是要根据各类水利工程的特点,修订完善工程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抢险救灾方案,使各类水利工程管理和运作更规范、更科学、更及时,效率更高。
3.应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对重点骨干水闸、泵站、水库实施遥测、监控、管理运行自动化控制,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装备,提高科技水平。
4.调整水文测站布局,增设新的水文测站。根据变化了的水情、工情,对现有水文测站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需要,增设部分水文测站,特别对太湖新城、锡东新城、走马塘、新沟河等地区增设水文测站,全市骨干引排水河道均有1~2个水文测站,提高洪水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并为洪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5.建立防洪保险系统,使因洪涝灾害受到的损失得到有效补偿。
6.加强防洪规划的管理工作,制订河道控制线规划,逐步确立规划保留区。
7.加强河湖管理,禁止围占河湖、与水争地的行为,确保现有水面率不缩小。
二、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供给体系建设
(一)工程措施
1.建设宜兴油车水库,与横山水库实行联网供水,确保宜兴市居民生活用水。
2.加强山丘区塘坝、水库整治,每年整治塘坝20至30座,增加蓄水量35万立方米。
3.拓浚通湖入江河道,将太湖水和长江水引入内部河网,解决农业生产和工业用水。继续实施望虞河引江济太和梅梁湖泵站调水引流,增加太湖水资源量。
4.在江阴市、锡山区各建设一处满足饮用水安全需求的备用水源地。
5.建设50个节水技改示范工程,建成50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建设50所节水型学校、15个节水型社区。
(二)非工程措施
1.继续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根据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地表水用水总量、地下水开采总量管理制度。实施单位产品生产和服务业用水定额管理。提出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引导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指导各地区和各行业用户合理用水。通过调整水资源费和供水水价,以及在有条件地区试行用水权有偿转让,逐步实现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用水需求,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继续严格控制限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地下水开采总量计划;继续巩固苏锡常地下水禁采成果,完善地下水位、水质监测管理。
2.严格取水许可等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实施各类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水源,同时加强排污口设置论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产业、产品,禁止高污染项目。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监督,定期调整用水控制总量和定额指标,完善年度水量分配和考核,加强用水和排水计量管理,鼓励循环利用,控制污水排放,逐步建立用水审计评估体系。
3.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社会饮水安全。强化水源地管理,健全安全防护措施和水质监测预警措施。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开展饮用水源保护行动,落实保护措施,强化饮用水源地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4.以各类节水型载体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典型示范,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大力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及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喷、滴灌工程建设和综合节水技术与措施;依法发布“限制”、“淘汰”、“鼓励”产品目录,引导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大节水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公众节水意识,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参与建设,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5.制订合理的水价体系,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根据用水定额,制订差别水价、超用水加价的方法,控制用水大户的用水量。
6.合理调度水资源,特别是宜兴山区水库建立联网供水系统,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三、农村水利现代化工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