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要认真研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五个方面的需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要摒弃以前视洪水为祸害的观念,正确地对待洪涝灾害,一方面在一定洪涝标准下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善待洪水,给洪水以出路,让洪水化害为利。要区别不同的防洪保护对象,确定不同的防洪标准,以求得最大的效益。在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水利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更加注重人与洪水的关系,实现从单纯约束洪水的防洪目标向既要约束洪水,又要约束人类活动的综合防洪减灾目标转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特别是在我市地下水超采地区,更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效保护。
(三)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全面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协调各地区、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统筹考虑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建设与依法管理、工程管理与资源管理、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监督调控和公共服务、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关系,突出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落实各种措施,保障重点任务的完成。从目前来说,城市水利及水环境整治是近期水利工作的重点,要确保在近期内完成城市防洪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标准;要加快水环境整治的步伐,力争在近期内水环境有较大的改观。同时要加强武澄锡地区、宜兴地区的治理,对区域水环境的治理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在进行防洪治涝工程实施的同时,要统筹考虑水环境的改善,力争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五)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要通过水利体制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和建立水权分配机制,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探索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加强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六)坚持科教兴水的战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提高运行水平、整体效率、综合效益。应用计算机网络,提高灾情测报的准确性、可预见性;加强洪水与水源调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重视水利系统的技术装备、技术手段、工艺流程、基础工作、人员素质及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七)坚持依法治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法律、法规、政策的法制体系、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使水利事业的发展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三、总体布局
“十二五”期间,依然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同时也是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基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五大水利体系:
(一)建设高标准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以保障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安全为目标,建设全市范围内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以及以洪水预报、调度、抗洪救灾指挥、防洪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洪除涝非工程体系。
(二)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供给体系。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为目标,以节约、管理和保护为重点,形成城乡供水、农田灌溉、内河航运、水产养殖及旅游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格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建设农村水利现代化工程体系。以确保农村防洪排涝安全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环境改善”和搞好水土保持为重点,形成“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都市农业、高效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村现代化作保障。
(四)建设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为目标,进行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超采控制、水质监测、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调度等,逐步形成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五)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加快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水利信息网络,完善防汛防旱指挥决策及工程调度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初步建立综合决策和应急管理系统,提高水行政管理效率,提升水利管理、服务水平。
第四章 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为主题,以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主线,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利规划保障、防汛防旱保障、水资源水环境保障、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以及水利公共服务保障为抓手,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按照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突出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更加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更加注重城乡水利协调,更加注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突出抓好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无锡特点的水利现代化之路,为无锡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我市的“四城建设”(生态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高科技产业城、宜居城)和创新无锡、幸福无锡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水环境。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2011-2015年),基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五大水利体系,即高标准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供给体系、农村水利现代化工程体系、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
(一)建设高标准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以保障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安全为目标,建设全市范围内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以及以洪水预报、防汛指挥调度决策、防洪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洪除涝非工程体系。长江堤防、太湖堤防、望虞河堤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新建、改建工程按100年一遇标准实施;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太湖新城按城市防洪体系建设,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锡东新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太湖新城、锡东新城新建防洪工程分别按照200年一遇及100年一遇标准建设;对城市的排水管网进行全面疏理,切实提高排涝标准,调整排涝闸站布局;建设防洪排涝完整体系,加快低洼地区的拆迁改造,提高防洪能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江阴、宜兴市区、万亩以上圩区及有重要设施或人口集中的城镇,防洪工程达到50年一遇标准,除涝均达到20年一遇标准。宜兴市境内大小水库按设计标准进行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对山区塘坝进行整治,完善防渗体系和溢洪设施,逐步提高防洪标准。遇设计洪水,保证水库不垮坝,确保万亩以上圩区圩堤不决口,保证其他各类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遇建国以来最大洪水,保证长江、太湖、望虞河堤防不决口,确保无锡市及所辖县级城镇重要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的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