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继续进行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到2006年止,第一轮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共完成整治大小河道114条,从2007年开始,我市又开始进行第二轮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17条河道整治任务,其余河道整治正在进行中。通过城区河道的综合整治,河容河貌得到极大改观,河道水质也明显改善,同时也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
(三)持续开展调水引流,为改善太湖水质作贡献。2007年太湖水危机发生后,梅梁湖调水泵站紧急启动,配合望虞河引江济太,拉动梅梁湖水体流动,改善梅梁湖水质。2007年调水近8亿m
3,2008年调水9.5亿m
3,2009年调水7.1亿m
3,通过持续调水,梅梁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确保了水源地的水质,做到安全度夏。
(四)全力开展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处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市在蓝藻打捞处理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探索形成了一条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机制;取得了机械化打捞作业、藻水分离和资源化利用的三大技术突破;实现了由人工打捞向机械化打捞转变,由群众打捞向专业化打捞转变,由堆场堆放向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政策推动与企业市场化引导相结合转变,由应急应对向科学监测预警转变的五个转变。两年来共建成投运5座藻水分离站,初步形成蓝藻打捞处理产业链。仅2009年,全市打捞蓝藻70.9万吨(含藻水分离站自吸处理蓝藻16.9万吨),相当于从水体中清除了189.1吨的氮和47.3吨的磷,为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确保太湖安全度夏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十一五”水利工作主要经验
“十一五”期间,水利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水利工程在抗御自然灾害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在改善城乡水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经验有:
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07年春夏之交的太湖供水危机,既给无锡地区百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太湖流域日趋恶化的水环境敲响了警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委通过充分调研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国务院批准了该方案。我市抓住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机遇,一批既能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又能为提高流域、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创造条件的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为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治水的思路创新指导水利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无锡水利发展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全市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水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确立一个理念(人水和谐),把握两个规律(水的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行三个统筹(统筹城乡水利协调发展,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重推进),提升四个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突出四大任务(安全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环境水利),加快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的转型发展。“十一五”以来,这一治水思路有力地指导了全市水利改革、创新和发展,显著地提升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社会保障能力。实践证明,把握规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水利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经验。
三是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在确保原有的水利投入渠道外,“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大了政府投入,城市水利的经费纳入了城市建设经费的总计划,由市政府统一核拨。同时,涉水项目的建设也不仅仅由水利部门一家承担,各有关部门在涉水项目建设时,按照统一规划,由各部门筹资建设。梁溪河整治、古运河整治、亲水河建设都分别由其他部门负责解决建设经费。
四是各级领导重视水利,关心水利,群众支持水利,水利发展形成新的合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解决水利发展中的难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年中都要安排几次水利专项活动,听取水利部门的汇报,解决水利工作中实际问题。水利工作已作为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冬春的水利建设都由地方党政领导发动和部署,广大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参与水利建设。
五、当前水利工作的薄弱环节
回顾过去五年的水利工作,成绩显著,“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及任务绝大部分都如期完成,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上全球气候的异常,我市水利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一)水利设施的防洪保安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加上城市的不断外延,对防洪保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的水利基础设施防洪标准还不高,对付突发性的洪涝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新城建设越来越多,许多原为农村的低洼圩区改造为城市,防洪保安体系还很不完善,一遇较大洪涝,防汛形势依然严峻;与水争地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河道被填没,水面被侵占,水面率不断下降,暴雨形成的水位越来越高,因洪致涝面积有所增加;城乡河道的淤积仍然比较严重,削弱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功能;区域治理工程进展迟缓,武澄锡虞区、湖西区的防洪排涝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二)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依然滞后,水质型缺水状况未根本改变。2007年水危机后,虽然各级加大了治污力度,但由于入河污染物总量仍然很大,远超过河道的自净能力,地表水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展不平衡,部分治理项目进度较慢;水资源保护工作滞后,调控手段不够有力,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无法落实,水体质量依然较差。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缓慢。“水是商品”的意识还不强,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节水工作重视不够,万元GDP取水量仍然偏高,节水工作仍停留在示范推广阶段。
(四)农村水利工作亟待加强。
1.农田水利灌排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老化严重。现有灌排泵站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情况普遍,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病险圩口闸大多建于七、八十年代,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渗漏水严重,亟需更新改造。
2.外围堤防建设标准偏低,防洪标准不足。部分圩堤建设标准偏低,圩堤堤身单薄,高度、宽度、坡度“三度”不足。部分堤防未采取有效的植被措施,大多数堤顶路面为土路面,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章 “十二五”水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率先向全面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拓宽水利服务领域、提高水利服务水平、创新水利发展模式、促进全市水利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随着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既充满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的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