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超过20%。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科工贸信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2
| 修订和完善《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导向目录》。
| 市发展改革委
| |
3
| 培育外贸转型示范基地。
| 市科工贸信委
| 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4
| 编制《关于进一步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基本完成规模以上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的转型工作。
| 市科工贸信委
| 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5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
| 市科工贸信委
| 市发展改革委
|
6
| 力争将深圳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达到20%以上。
| 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
| 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
|
7
| 培育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5-8个。
| 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
| |
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 8
|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
| 市科工贸信委
| 市发展改革委
|
9
| 每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到12项。
| 市市场监管局
| 市科工贸信委
|
10
| 全市企业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累计2000件以上。
| 市市场监管局
| 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
|
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11
| 建立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产业转移的分类引导工作,积极推动企业有序转移。
| 市科工贸信委
| 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12
| 建立产业转移企业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重点企业重点跟踪。
| 市科工贸信委、市统计局
| 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国资委、各行业协会
|
以载体建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 13
| 修订《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
| 市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统计局
| |
14
| 制定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与管理办法及入驻标准,3年内完成3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5年内完成6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
| 市住房建设局、科工贸信委
| 市规划国土委、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15
| 完成20个旧工业区改造。
| 市规划国土委
| 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16
| 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2个、产业集聚区11个。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17
| 加快建设大沙河创新走廊。
| 南山区政府
| 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
|
18
| 规划建设辐射东莞和惠州的宝安松岗及龙岗高桥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 市科工贸信委
| 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宝安区政府、龙岗区政府
|
以高端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 19
| 引进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的项目150个。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科工贸信委、投资推广署、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20
| 对华为、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长安汽车等单位特殊重大项目给予超常规支持,在新一代通信、新能源、生命科学、高端汽车等领域实现重大产业突破。
| 市发展改革委、
科工贸信委
| 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21
| 引进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国500强大型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总部企业40-50家。
| 市发展改革委、投资推广署
| 市科工贸信委、财政委、国资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以区域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22
| 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
| 前海管理局
| 市发展改革委、金融办
|
23
| 推进深莞惠区域一体化工作。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有关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
24
| 提高深圳产业合作的国际化水平。
| 市科工贸信委、投资推广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