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铺油路(水泥路)工程,在抓好村庄与公路干线衔接的基础上,每个村至少建成1条柏油路(水泥路)主干道。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系统,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善电网布局,提高供电保证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新增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对口帮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继续实施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升级改造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4.建设一批特色重点镇。每个县(市)培育1至2个重点镇,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到2015年,国家和省培育的55个重点镇,人口规模全部达到3万人以上。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省级重点镇和现状人口1万人以上的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对重点镇发展的扶持,省培育的重点镇要建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5万人以上的镇设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的镇设专(兼)职建设助理员。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重点镇管辖范围。
5.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不同经济水平和区位条件,积极推动中心村、农村社区的建设,分类指导城郊型、迁建型、提升型等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10000个以上行政村的新民居建设任务。规范落实好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政策,探索走出一条既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又集约节约土地的新农村建设好路子。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照明、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庄容貌环境整治。在县域推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加快发展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强力推进秸秆沼气、生活污水净化利用、固体有机垃圾回收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编制和完善中心村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集中。
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
(一)发挥产业聚集带动作用。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协调好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促进产业与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动。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岗位为核心,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重点,构筑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互动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石家庄、唐山两个省域中心城市要建设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全省产业发展中发挥领跑作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沿海地区要坚持临港产业与港城建设相协调,加强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基础设施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港群方向发展。加快邯郸内陆港建设,促进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互动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设计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创新服务外包软件设计、文化创意、休闲疗养等高端服务业。支持石家庄生物产业、唐山先进制造业、廊坊信息产业、保定汽车和新能源产业、邢台光伏新能源产业、邯郸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张家口和承德风力发电与装备制造业、衡水中小企业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规模。
3.加快建设产业聚集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匹配、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每个设区市城区周边要重点规划3至4个产业聚集区,每个县在县城周边至少建设1个产业聚集区,县级市至少建设2个产业聚集区。整合乡(镇)工业小区,加快农村工业企业向城市工业聚集区集中。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有条件的城市要专门设立服务聚集区,特别要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