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玩艺术市场。在“故宫方城”盛京古玩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和硬件的提升与改造,规划打造立足东北地区的古玩艺术市场。积极扶持古玩、故宫艺术品仿制、创造业的发展,鼓励兴办艺术品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当代古玩艺术品市场。支持在三好街、鲁园、“故宫方城”地区等街区设立艺术品销售展示分销区,积极支持古玩艺术品生产、销售和出口。支持通过参与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等,进行古玩艺术品的外销服务,支持行业组织或企业定期举办文物艺术品展示和艺术品鉴沙龙活动。鼓励相关的行业协会制订“行规”。如画廊业、拍卖业、古玩业、艺博会等,规范行业的运作模式,加强营销和税收管理。争取到2015年将我市建设成东北地区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实现古玩艺术品交易额大幅度增长。
4.文化用品市场。在沈阳路东至抚近门,西至怀远门,北通天街向北延伸至沈阳路,南至热闹路地段规划建设面向沈阳经济区的文具、玩具、礼品和办公用品主题消费市场。积极引进世界或国内著名文化用品代理销售商和专业文化用品经营企业及相关企业。规划建设、整合一批现存的文具、玩具和设计产品(包括家居设计、室内设计和装饰设计等)零散经营商,推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消费产品。促进文化艺术用品销售与家居装饰、文博旅游、动漫形象设计(如与玩具、文具和装饰品等)的合作开发,开拓艺术品主题精品消费市场。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文化消费品代理商,重点开展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消费品经营业务。
5.文化人才市场。以沈阳市人才市场为中心点,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为连接点,规划建设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东北地区的文化人才中介平台。支持建立以沈阳为核心、辐射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人才库”,并建立各区、县(市)联络站,由各区、县(市)联络站收集本区、县(市)文化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进行人才推荐。积极利用辽宁省人力资源管理调配中心和辽宁就业网等平台,推进以现代传媒技术为手段的人才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以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人才信息储备和发掘、利用工程。通过沈阳海外人才交流协会和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沈阳分中心等机构,建立以文化人才市场为出口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与省内、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文化产业组织领导体系。
⒈构建文化产业领导管理体系。以成立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契机,设立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负责全面协调,市发展改革委、财政、规划国土、统计、国税、地税、工商、文广、体育、旅游等部门参加,对全市文化产业工作进行整体统筹协调,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批。
⒉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积极筹建沈阳文化产业促进中心。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各区、县(市)设立对接机构,使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工作落到实处。
⒊构建文化产业市场引导体系。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台政策、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和服务保障的职能。政府负责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战略方向和产业导向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实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进行产业支持与扶持。
(二)建立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
⒈落实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刘云山同志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以及《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加大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以确保我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如期完成。
⒉完善和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优惠鼓励政策。规划出台主要针对基地(园区)建设、投资者的土地政策和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涉及到的土地房产优惠政策。规划出台有利于文化创意及相关企业的财税政策,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落实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所得税扣除政策。
⒊加强文化产业立法建设。研究制定《沈阳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通过法定程序逐步将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开展文化法制宣传,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⒈营造鼓励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活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经营、销售和管理。支持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运用审批准入手段引导项目在准入资格、经营模式、经营范围、融资、税费等方面实施配套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