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低碳发展理念,把推进低碳化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全力促进节能减碳,努力建设低碳型经济领军城市,进一步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第一节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低碳化经济转型的战略重点,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静脉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三次产业的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微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5个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材料与新型显示、生物、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25个特色专业园区。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目标。
大力提升制造业。着力实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工、热电、玻璃瓦等行业的整治整合行动,全面淘汰落后产能。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着力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先进制造业,促进“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升级。加快产业体系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向集约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全面增强企业的低碳化发展能力,力争到2015年,制造业万元GDP能耗下降25%。
大力发展低碳化服务业。以高端化、低碳化为导向,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低碳化发展水平,重点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业、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等服务业集群式裂变发展,促进服务业全面向低碳型方向转变。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优先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与文化、商贸、休闲、度假、会展等领域融合发展,全面开展服务业节能减碳行动,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5%以上。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农业功能区划,继续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不断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和感知农业,形成一批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低碳化农业转变。创新农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形式,以集中节约为原则,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业低碳生态技术,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90%。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以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为目标,以细化垃圾分类为抓手,规范流动收购人员管理,构建完善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重点围绕水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材料、环境检测监控等六大领域,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升,实现资源低碳循环利用。培养一批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废旧汽车、废旧金属、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再利用等为主要产业的静脉产业,建设一个国家级静脉园区。
第二节 发展低碳能源
以人才和技术为先导,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新能源开发应用,全面建构低碳能源体系。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节能技术专项资金,引进关键人才,鼓励企业依托各类科研单位,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大力推广优势节能技术,继续加强整治淘汰高耗能设备、工艺行动。加强能源定额、限额管理,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提高重点行业先进生产能力。创新节能工作责任制,加快完善节能信息发布、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制度建设。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挖潜节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合理引导、调控能源需求,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快火电厂煤改气工作,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浅层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比重。加大政策引导和鼓励力度,推进企业、机关、住宅建设应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强化能源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原煤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5%,光伏太阳能综合应用规模力争达到60兆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总建筑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市区3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成区范围内全面建成清洁能源区。
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充分发挥以尚德、远景风能等龙头品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向配套材料、关键装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重点发展江阴市、新区、惠山区和滨湖区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动区域光伏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风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等行业标准的制定,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光伏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快风能控制技术中心建设,建立风能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推进生物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开发新型农村能源产业。依托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研制生物质直燃和掺烧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发电机组,加快推进秸秆直燃锅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等发电机组和关键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物质能应用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规模生产能力。
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对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农民拆迁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新建高层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至2015年,全市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总建筑面积争取达到150万平方米。积极实施太阳能屋顶并网发电、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和地面光伏并网电站工程。对屋顶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适合建设光伏电站的建筑,优先支持太阳能屋顶并网发电应用。加强太阳能光电照明系统在城市道路、亮化工程和交通智能设施中的推广应用。扩大农村生物质能应用规模,积极推进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燃料、秸秆发电等秸秆能源化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设3-5个100KW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工程,建设3-5个秸秆气化、秸秆固化工程,畜禽养殖场沼气年生产能力达400万立方米以上。
第三节 大力促进节能减碳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及必要的经济手段,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强化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节能降碳,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低碳化经济发展模式。
强化节能降耗。加快重点领域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淘汰钢铁、化工、琉璃瓦、热电、水泥、印染、化纤、制革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多措并举实施企业小电厂整合、关闭工作。到2015年,全市再关停化工生产企业300家以上,化工生产企业总数压减到1400家以下,粗钢总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钢材总产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着力培育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完善市区电源布局,优化变电所布点,新建500KV锡南变,扩建斗山变等,提高供电效率。
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大力推广直流水改循环水,以及空冷、中水、凝结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综合运用节水技术,创建“高效农业示范园”、“节水灌溉示范园”。加强城乡水资源管理,实行取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实施用水阶梯式计价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大力发展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逐步实行分质供水,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器具。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节水监督检查机制。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和节水型学校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扩建城北、新城、硕放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太湖新城、东亭和鹅湖等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提高再生水回用能力。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再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33%。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行业和社会标准,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以骨干企业和市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建成工业固体废弃物-建材产品、电镀水处理-污泥重金属提炼-废水回用等15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大力组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重点在冶金、化工、机械等制造业领域开展清洁生产,每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不少于150家。到2015年,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
第四章 加快低碳社会发展
以建设低碳生态文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完善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节约和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提倡低碳消费,普及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构建低碳化社会发展模式。
第一节 发展低碳交通
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优先发展水路运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促进交通节能减排,全力打造低碳交通体系。
打造低碳交通体系。优先发展水路运输和公共交通。优先推进航道升级整治和港口建设改造,确保“十二五”末形成两横(京杭运河和芜申运河)六纵(申张线、苏张线、锡澄运河、锡溧漕河、锡十一圩线、玉祁线+直湖港+杭湖锡线)的干线航道网。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全面建成地铁一、二号线,开工建设地铁三号线、四号线,建设城区快速公交系统,以公交站为中心进行高强度混合开发,合理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形成市内公交与周边镇区公交的有效衔接,构建方式多样、衔接紧密、转乘方便的公共交通体系。到2015年,市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加快发展铁路运输加快客运专线建设,推进货运铁路改造,完善铁路车站的集疏运系统,争取“十二五”末形成二纵(新长铁路、靖澄锡宜城际铁路)五横(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宁杭客专铁路)的铁路交通网。稳步发展公路运输,重点发展民航运输,加快建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大力发展低碳公共交通。结合新城建设和环境改造工程,建设舒适和环境良好的慢性网络,全面完善行人交通设施,改善步行条件,力争2015年全市建成约2000公里的自行车道网络。不断更新公交车辆,积极应用清洁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推广应用高效低碳甲醇燃料等清洁能源,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环保水平,混合燃料消费量占常规汽柴油燃料消费总量比重不低于5%,市区新能源汽车达到1000辆以上。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车位收费标准,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措施进入市区。
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制定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方案,大力改善公交网络,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水平。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控制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引导合理使用公务用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促进交通节能减排。全面实施国家第Ⅳ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开展机动车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场站的指导和服务,实现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市环保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的汽车尾气监控和联动处置机制,实现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信息网络化和标识化管理。加大力度促进交通工具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减少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高于目前水平。
加快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政策鼓励购买小排量车、节能环保型和新能源型汽车。鼓励新增出租车、公交车、校车、清洁车全部选购使用新能源汽车。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站、充电桩。到2015年,全市建成30个充电站,其中市区建成12个充电站,江阴10个,宜兴8个,实现新能源汽车占私家车的比重超过10%。加快加气站建设工作进程,到2015年,全市建成16个加气站。
第二节 发展节能建筑
紧紧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集成为重点,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全面推进既有高能耗建筑改造,加强建筑能耗监管,打造低碳节能的城乡建筑群落。
新建低碳节能建筑。以建设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集成的综合示范为重点,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标准。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在建建筑中,全面推广区域供冷或水冷式空调系统、建筑外墙保温隔热、屋顶绿化等先进节能技术,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的示范项目。建立健全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实施和认证标识。积极推广环保型建材,提倡适度装修。
改造既有高能耗建筑。积极开展既有建筑状况调查、能耗统计,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的目标、范围和要求,分步骤实施分类改造。重点完成无锡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建立江苏省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无锡市分中心,实施无锡市公共建筑的能耗能效审计和定额管理。实施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改造效果。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建筑中规范化、规模化应用。积极鼓励在农村集中居住点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和新技术在城乡建筑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