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锡政办发〔2011〕252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
(市发改委  2011年9月)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无锡市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期、发展民生福祉的提升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决胜期。加快低碳城市建设,走低碳化发展道路,对于无锡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总结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特制订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并将其作为今后五年无锡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行动纲领,以及政府各部门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基础

第一节 建设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转型发展方式,全面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势、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低碳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为“十二五”建设全国低碳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低碳化发展理念广泛树立。“十一五”期间,我市率先成立了“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编写了《无锡市碳足迹现状及低碳城市建设对策研究》、《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报告,明确了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制定了《无锡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实施细则(暂行)》、《无锡市节能监察办法》、《无锡市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利于低碳发展的规章和文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各级部门积极开展低碳理念宣传,实施低碳项目,创建低碳园区,低碳化生产消费模式基本形成,2010年初,无锡市被“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评选为“低碳中国贡献城市”。
  产业低碳化趋势明显。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5758亿元,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1.39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5.7%,高效农业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提升到53.9%。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11.8:55.1:33.1调整为6.5:54.8:39.0。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微电子、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已陆续出台了《无锡市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年行动计划(双倍增计划)》,编制完成了《无锡市“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无锡市“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等规划,低碳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新能源利用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涌现了一批以尚德太阳能和远景风能为代表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骨干龙头企业,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照明、沼气利用等新能源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天然气管道运输整体能力显著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节能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五小、三高两低”企业1900多家。鼓励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无锡市、江阴市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市建设循环经济试点企业72个,试点园区11个,累计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459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用能管理,工业增加值能耗总水平逐年下降,建筑节能的政策规章体系不断完善,新建建筑实行节能65%的标准,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天然气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水路、公路、铁路运输低碳化程度不断提高。五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削减20%以上。
  碳汇能力显著提高。高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工作,大力加强森林、湿地和水体保护修复力度,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0.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5%,综合碳汇能力约为70万吨/年(以碳元素计)。无锡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行列,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城市群,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节 面临挑战


  无锡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无锡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制约。
  能源总需求持续增长。无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随着GDP的增长不断增加(见附表1)。全社会能耗消费行业分布为工业、交通、建筑、生活消费和农林牧渔业(见附表2)。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主要产业部门能耗需求持续增长。同时,新兴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能耗总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能源结构较单一,效益效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相对贫乏,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规模有限,全市主要以一次性能源资源外调为主。(见附表3)。全市能源效率虽高于全省水平,但能源强度仍高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
  体制机制亟待创新。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还受到不同程度限制。能源价格不能充分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外部成本。能源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度还未健全。扶持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还较分散,统筹协调程度较低,扶持力度不足。此外,区域内产业发展准入条件不一致,缺乏区域内统筹发展的产业政策。

第二章 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为契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推进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成为省内低碳发展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先导区,低碳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生态为先的原则。把以人为本、生态为先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更多绿色就业机会。营造低碳环境,建设低碳生态文明。倡导低碳生活,享受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低碳意识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创新融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管理创新。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促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方面为抓手,加强企业和市民节能减碳,逐渐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
  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促进企业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平台、社会为基础的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合力模式。
  试点先行、城乡统筹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以打造先行先试示范亮点为龙头,以建设低碳实践区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城市生产生活低碳化发展。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无锡市要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指引,以在省内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低碳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无锡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无锡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环境优美,资源能源高效节约利用,二氧化碳排放保持较低水平,低碳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低碳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低碳示范城市。
  低碳经济。把结构战略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5%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水平。
  低碳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建设,大力推广纯电动及混合动力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职能管理水平。2015年,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建筑,加快改造既有高能耗建筑,加强建筑能耗监管,加快推进低碳示范城市建设,力争2015年完成中心城区173平方公里建筑低碳化改造。构建低碳生活理念,提倡低碳消费,普及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再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3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低碳生态。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继续加强生态绿化、湿地保护和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保护,提高碳汇质量,增强碳汇总量。到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7%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碳汇能力大幅增强,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低碳

经济

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万元GDP

31.7

≤3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

42.5

49.5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

累计20以上

累计2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

%

--

2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

%

 

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45.7

5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

%

99

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率

%

 

2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0

低碳

社会

城市化率

%

68

75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

%

 

≥15

公交设施可达范围

m

 

500-800

公交清洁燃料汽车拥有率

%

 

≥90

市区公共交通分担率

%

25

3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91.33

98

人均住房面积

m2

 

35

低碳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

天/年

 

≥350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

%

50

6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3.35

45

人工湿地水质

 

 

透明度0.8-1.0米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4.01

15

区域噪声平均值

分贝

 

≤50

水面积率

%

7.4

10

第三章 推进低碳经济转型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