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气象为市民服务的能力建设,提高社会气象水平
面向广大市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实施数字气象工程,建立“智能气象”系统,形成具有较高市民参与度的社会气象服务体系。提高面向市民生活的互动式气象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在出行、健康、防灾、居家和工作等方面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建立面向上班族、学生、老人、病人等各类人群的虚拟气象台和智能气象互动终端系统,构建交互式的智能服务应用网络。依托智慧城市光纤到户等城市网络,使市民通过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媒介互动,获取精细化生活指数、健康指数等多样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智能引导的气象服务信息,提高市民生活领域气象信息的智能化服务和应用水平,实现气象惠民。加强健康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等面向民生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面向社会基层的气象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气象服务融入社区数字化工程,切实增强乡镇、社区等社会基本单元的趋利避害能力,形成特色化、扁平化、一体化的城乡基层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围绕本市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早介入、早准备,切实做好气象探测、资料分析、精细预报,为重大活动的成功举行和重点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气象保障。
(六)探索发展气象服务业,提高市场气象水平
探索气象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加强气象服务产品加工技术、气象资料与社会经济资料分析融合技术等研发,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进入市场的能力,增强气象服务多层次供给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多样化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各运行环节对气象增值服务的需求。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气象经济,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以本市海域、长江口区和黄浦江流域、深水港区、深水航道气象保障和船舶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为重点,加快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试验区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航运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航运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重点建设虹桥交通枢纽、金山化工区、长兴岛造船基地、国际邮轮港区、国际旅游度假区气象服务系统,突出加强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旅游气象等专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
构建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涵盖地基、空基、天基探测的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完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高性能计算机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一流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服务系统,全面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依托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综合现有气象业务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气象业务应急备份中心建设,使本市气象装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确保实现国家气象业务、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应急备份建设目标,提升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和服务全国的能力。
(八)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制度建设,优化气象发展社会环境
加快气象相关法律法规在本市的细化和实施进程,加强气象技术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建立健全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规划保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雷电灾害防护、气象灾害防御、行业气象发展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管理,确保广大市民得到权威、专业的气象服务。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和普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气象科普基地、气象减灾试点社区等载体,进一步普及气象法律法规、气象防灾减灾及气候变化基础知识,大力宣传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使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气象、应用气象,增强气象防灾避险能力,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四、“十二五”重点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