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建设“安全城市”的需要,强化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早发现、早通气、早预警、早发布、早应对的能力,发挥其在城市应急减灾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并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实现多灾种早期预警信息统一平台、规范发布,完善相应的机构和机制、体制建设。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及重点地区防御预案,加强基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化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并向基层和重点企业、单位及地域延伸。深化气象与交通、能源、环保、旅游、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健全不同行业、部门、用户和地域的气象影响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并发挥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作用。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设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进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提高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智能化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支撑能力。积极研究建立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影响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切实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加强本市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的科学研究,切实增强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防御及服务能力,努力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高城市低碳发展科技支撑水平
开展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和研究工作。研究分析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原因,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对城市敏感行业、领域和区域的影响评估。积极研发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尽快建立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气候变化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不断增强本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构建本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体系和决策技术支持平台。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小实体、大网络、广覆盖”的应对气候变化及研究低碳发展的工作机构和机制。建立规范的气候变化监测、检测、预测及影响评估业务系统、决策咨询服务系统及流程,着力提升气候变化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提升经济布局、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适应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发展基于高分辨数值模拟和多种探测手段的现代气候资源调查评估技术,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强化气候资源评估和区划。加强风力强度监测网和太阳辐射监测网的建设,研究发展风电场风电功率预报技术,建立风能预报评估系统,为提高风电场运行效率做好气象服务保障。积极提升为本市低碳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根据国家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确定本市未来20-30年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推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四)加强政府气象工作,提高气象决策服务水平
面向政府决策需要,加强气象决策服务各项能力的建设,全面提高为经济、社会重要部门提供决策服务的水平。围绕整洁、有序、高效、安全的现代城市管理需求,健全衔接顺畅、信息互通、联动有效的城市管理气象安全保障系统。围绕重点功能区建设,采取重点区域现场布点、全市气象资源后台支持的方式,配套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围绕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城乡协调发展布局需要,完善区域服务功能清晰、重点突出、资源配置科学的区域经济气象服务体系。围绕共同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加快建设上海及周边区域气象灾害联防及服务调度系统,不断提升区域经济气象服务能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好气象保障服务。深化基层气象机构改革,强化区县气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的需要,加强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分析和区划,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开发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增强面向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能力,打造一体化无缝衔接的“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围绕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让城市环境更加天蓝水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市民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建立并完善空气质量预报等专业化的分类气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