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要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也面临着新的矛盾、新的困难。
实现经济继续领先,面临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国际竞争日趋加剧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大宗农产品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并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全面实施及后世博时代到来,具有先天弱质性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市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已是同一规则下的竞争,将受到严重的挤压和冲击,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地位,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种植效益较低、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优质耕地不断减少,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保障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我市在2003年提出“确保到2010年,水稻面积不少于100万亩”的目标,但2010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仅为92.1万亩,比2005年下降29.2%,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9.5万亩,比2005年下降40.5%;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85万头,家禽出栏2000万羽,奶牛存栏0.95万头,分别比2005年下降37.9%、30.5%、62.3%。目前我市粮食自给率不足40%,蔬菜自给率不到50%,保障供给压力巨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亩均效益仅为高效规模农业的1/5左右,虽有种粮等补贴,但难以根本改变效益低下的现状,直接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面临过分依赖资源、依赖外向、依赖投资的挑战。“十一五”时期现代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以土地和资金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生物农业、感知农业等新兴农业在农业产值中份额较小,与先进地区相比,生物农业发展不占优势、感知农业只是处起步阶段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国际市场壁垒制约。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挑战。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小于全国、全省,但呈日益拉大的趋势,已从1989年的1.15:1、2001年的1.71:1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2.02-2.08:1。近年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但由于财政体制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与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已经撤村建居的地方,以及一些大型集中居住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尚未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滞后于城市化推进的现实需要。
实现农村持续发展,面临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环境、与发展要求、与农民需求反差日益突出的挑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使得农村持续发展与人口多、耕地少、环境容量小的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我市农村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点源污染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接管、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任重而道远。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当先导做示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走无锡特色发达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围绕农业发展水平大提升、农村综合实力大增长、农村民生大改善、“三农”体制机制大完善的中心任务,在更高起点上以更大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以传统农业为主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以工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动农村经济优化发展,大力创新村级经济发展机制,大力拓宽农村居民增收路径。到“十二五”末,把无锡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任务要求,加快转变与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路做法,以勇于改革、敢于突破的精神,尊重基层、尊重农民探索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切合农村地区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以人为本,富民发展。立足民生保障,着眼长期效应,把改善农民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要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
发挥优势,优化发展。从地区实际出发,立足地域比较优势,合理区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根据我市农业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科学确定优先发展产业和区域,明确提出重点实施的战略措施,力求既有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增强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改革创新,高效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新型卫星城、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建设。紧扣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注重现代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致力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现代农业效益不断增长提升。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积极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绿色生态产业建设。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到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根据创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市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面临的困难,“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现代农业。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1万吨;以生物农业、感知农业为内容的农业新兴产业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现代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规划建成20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基地)。
农村经济。到2015年,农业及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达超26000亿元。
--工业经济。到2015年,乡镇工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全面加强,营业收入达到16000亿元,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产出占乡镇工业比重提高到92%。
--服务经济。到2015年,“新城、卫星城、新型社区”三级现代化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商贸、市场、旅游、地产等优势服务产业做大做强,物流、信息、金融、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村级经济。到2015年,基本消灭村级可支配收入低于10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村级财力壮大持续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村级资产不断做大做强,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00万元。
农村民生。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实现倍增,年均增长14.9%左右,达到28040元;农村居民就业、养老、医疗、低保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见表1)
表1:无锡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备注
|
1
| 农业及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
(亿元)
| 13685
| 26000
| 年均增幅13.7%
|
2
| 农业增加值(亿元)
| 104.48
| 125
| 年均增幅3.7%
|
3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80.4
| 81
| 基本稳定
|
4
| 农业新兴产业规模(亿元)
| 25
| 100
| 年均增幅32%
|
5
| 现代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 54%
| 60%
|
|
6
|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基地)数(个)
| 6
| 26
| 年均增加4个
|
7
| 乡镇工业营业收入(亿元)
| 11364.1
| 16000
| 年均增幅7.1%
|
8
| 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产出占乡镇工业的比重
| 85.8%
| 92%
|
|
9
| 村级可支配收入低于10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个)
| 82
| 0
|
|
10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14002
| 28040
| 年均增长14.9%
|
第三章 产业结构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