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锡政办发〔2011〕262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十日
无锡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市发改委 2011年10月)
为统筹我市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跨越提升,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现代化,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编制《无锡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形势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省、市一系列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4万吨,比2005年79.5万吨增产0.9万吨;粮食亩产414.8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实现农业及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13685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8076亿元,年均增长19.5%。58个镇(涉农街道、开发区)财政总收入达到470.8亿元,其中澄江街道、洛社镇等18个镇(街道、开发区)财政总收入超10亿;村(涉农社区)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万元。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产出占乡镇工业的比重提高到85.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生物农业、感知农业为重点的农业新兴产业纳入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农业产业结构调高调优;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乡镇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物流、金融、商务、房地产,农村服务业提档升级。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高效农业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108.3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3.9%,比2005年27.2%翻了近一番;农业亩均增加值达5162元,比2005年2200元增长1.3倍。园区化建设成效突出。建成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16家,面积27.8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22.8%,其中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园区10个,累计吸引“三资”投入农业超过120亿元。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1.78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各类合作组织规模总数达到1546家,覆盖农户55万户。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建设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33个(国家级6个),制订市级以上标准101项,认定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115个(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27个),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总数达721个,“三品”基地面积占比达71.6%。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其中稻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4.8%,比2005年提高6.1个百分点,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
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0090元,经营性收入2306元,财产性收入630元,转移性收入976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1.8%,增幅高于“十一五”时期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农村公路并通车2006公里,完成农村危桥改(新)建2376座,人口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按功能要求全面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线电视行政入户率达到98.6%。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农村人均拥有住房59.7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2平方米;每百户农民拥有家庭生活用汽车16台,比2005年翻两番。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概念,率先探索推进就业、养老、医疗、低保四方面保障制度城乡接轨工作,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93.3%,养老保障综合覆盖率为9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增加到360元,最低生活保障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农村形态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有序推进。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力就业、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城市化水平达到68%。镇村空间布局结构基本确立。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市城镇布局总体规划和12个新市镇、182个农村新型社区、1040个规划保留村庄规划,超过1/3的自然村居民并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绿色无锡”建设深入推进。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3.57万亩,在省内率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长广溪、梁鸿湿地公园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环太湖生态治理工程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太湖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国家示范工程”。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建成11个省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388个生态村,应创建的48个镇(街道)全部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全市化肥、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15%、22%,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
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加快实施农村“三个集中”。加快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开发、产业集聚、农村人口集中。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战略。积极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全市已有30个镇和555个村创建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示范村,覆盖比例分别为67%、87%。两置换一转化工程积极推进。2010年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11.547万人、土地置换6.2064万亩,完成宅基地等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或农用地6228.3亩。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组建村镇银行、财务公司各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9家。加快农业保险覆面拓展。保险覆盖面积占应保面积达100%,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加快试点。乡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推行镇(街道)大办制、扁平化管理,镇(街道)行政、事业编制精简10%以上,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特征,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依靠人力资源向依靠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提高、从粗放式经营向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发挥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重功能,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线;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有效供应,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生物农业、感知农业等新兴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阵地。
农民身份进入加快转换期。随着“两置换一转化”的积极实施,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接轨,“十二五”时期我市农民市民化进程将显著加快,促进农民身份转化、享受同城待遇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农村环境进入全面改善期。“十一五”时期我市农村环境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幸福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十二五”时期,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建设和谐宜人新农村,势在必行。
城乡发展进入协调融合期。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覆盖、城市社会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我市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将进入全面协调期,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将全面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将更加明显。
改革创新进入攻坚克难期。“十二五”时期,我市农村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将向纵深推进,进入深水区。全面创新、深化完善以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合作制度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照,一切要摸索前行、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