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五”重点工作
(一)积极参与综合决策,主动实施源头防控
1.科学决策,体现生态环保优先发展战略
在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严格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标准与原则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太湖流域二级保护区内不再批设化工园区或涉及化工产业的工业园区,严格控制太湖流域二、三级保护区新建、扩建化工、医药等企业和项目。以国家和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导向,坚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生态倒逼结构转型,在参与宏观决策和规划评审中,积极为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献计献策。及时为综合决策、行业发展、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区域建设等宏观规划和重大工程决策实施提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政策支持。
2.创新手段,积极服务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运用环境资源调控手段,发展壮大“两型”企业。加大对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与新型显示、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八大新兴产业的环保支持力度,在环境发展空间上,为其提供施展本领的工作舞台。限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发展,促进环境资源向“两型”企业流转。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绿色增长。积极组织开展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等全民减碳行动,努力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思想、技术、物质基础。着力打造江阴低碳产业园、宜兴新能源基地、惠山风电产业园、新区光伏产业园四大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以及汽车氢燃料技术、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和余热回收、热交换技术的攻关研发和推广使用力度,争取让无锡经济早日得益于低碳技术。开展生物质直燃掺烧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推广,切实解决农村秸秆出路和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建立碳减排约束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能源监察、审计,实施差别电价和产品碳排放准入标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带动绿色消费。
3.加强调控,为现代服务业开辟绿色通道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要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主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配套工业、发展城市、服务消费的总体指导原则,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全力支持发挥城市区域枢纽优势,搞活做大现代物流业;打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做精做深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盘活经济整盘棋;提升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业;积极培植设计、研发、认证、认可、标准制订等楼宇知识经济,努力形成第三产业必备的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构建上规模、有水平的总部经济和知识经济。
4.严格监管,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机械、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为无锡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便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今天,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仍然不可小视。以提升环保水平和经济效率为核心,大力推进机械、冶金、纺织、石化等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数字化装备,促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向高端化转化,环境保护向低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
实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化工行业、琉璃瓦行业、热电行业整治整合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兼并重组、调整优化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合理调控规模,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差别电价等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倒逼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和产品退出市场。选择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建成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业废水回用等15个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抓好“三废”综合利用,提升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鼓励企业自觉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培育“零排放”示范企业。
以节能减排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在节能,废水、废气处理,废水、余热、固废资源化,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出让企业环保更经济的环保设备。全力推进宜兴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公司,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环保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开发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或国内空白的急需的环保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有一定比较优势、有出口创汇能力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通过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一批能够满足环境治理要求、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技术、主导产品和骨干企业,使无锡的环保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布局结构、产业集中度得到大力提升。
(二)深入开展污染防治,不断提升环境质量
1.突出太湖(无锡)为重点的水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在我市的具体实施,深入推进国家、省、市治太总体方案,狠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治太工程建设。抓住影响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因子,实施针对性综合治理,确保到“十二五”末,主要水体控制断面的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功能区要求,彻底消除城区黑臭河道。
(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认真抓好《
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的贯彻执行,将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放在环保工作优先位置,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对全市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全天候、立体式在线监控、监管。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施全封闭管理,二级保护区全面取缔一切排污口,准保护区建设高标准水源保护涵养林。加强准保护区内现有工业企业的监管,禁止在准保护区内新建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定期进行水源地生态清淤,采取消浪防浪、生态控藻、高等水生植物种植等物理和生物措施,消除蓝藻对我市太湖水源地的威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与预警分析,确保及时准确掌握和预判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实施饮水安全通道保护建设工程,贯通锡澄、中桥、雪浪、锡东各水厂清水通道,2012年建成全市“安全供水高速通道”网,进一步提高城区安全供水能力。完善《无锡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重点实施江阴沿江地下水备用水源地、宜兴油车水库水源工程、锡山塘坝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合理调度太湖、长江双水源,确保饮用水供水安全可靠。
(2)突出太湖(无锡)水环境治理
实施上游清水输送工程。继续开展入湖河道的疏浚、清淤和生态修复,进一步消除水体内源污染,提高自净能力。封堵入湖河道沿岸所有工业企业的排污口,调整入湖河道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实现迂回净化间接排放。结合入湖河道整治制定沿岸企业和居民的搬迁计划,科学合理确定沿岸整治范围,关停或搬迁沿岸300米内无法实施污水接管的污染企业和养殖场。在太湖西岸片区扩建生活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太湖西岸和直湖港等重点片区建立面源污染控制和氮磷拦截系统。实施沿岸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无法接管的一律要兴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加大河岸生态防护绿化带建设力度,调整两岸农业种植结构,实施“水改旱”,发展林木果业经济。设立入湖河口湿地保护区,进一步净化入湖水体水质。确保到2012年所有入湖河道水质全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
实施下游污水减排工程。深入推进全覆盖的“河长制”管理,细化治理目标,强化河长责任,列入政绩考核,确保下游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开展新一轮沿湖排污企业执法检查,严格入湖闸口管理,全力控制污染外源流入太湖。
强化工业点源治理,整顿“三高两低”企业,关停、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提升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加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实现总量减排,节水减排,大力减少工业废水对太湖和长江的影响。实施入江河道的排污口封堵和污染控制与污水减排工程,严格闸控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入江污染负荷。
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的配套,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发挥最大处理功效。深化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实现污水管网与排水达标区的无缝衔接,确保城区污水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到2012年率先建成“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的国内一流的污水治理体系。2015年实现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全达标处理,太湖二、三级保护区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高度重视低浓度尾水污染防治工作。针对我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水环境质量不够理想、污水排放量大、尾水负荷大的实际,积极倡导污水处理厂实施“绿改湿”行动。“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将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厂区适当改造成人工湿地,让处理好的尾水排入厂区人工湿地,经生态净化后再排入外环境,以降低尾水对外环境带来的污染压力。新建污水处理厂要增加湿地净化工程和工序,努力把污水处理厂建成湿地公园。宜兴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力争率先将污水处理厂建成城市湿地公园。
稳步推进再生水利用。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是最有效的污染减排措施。要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出台全市中水利用建设规划,加大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雨水等的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逐步提高中水回用比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试点-推广-扩大,先工业后民用,先企业化市场运作,后政府财政补贴,先集中后分散,由点到面的方式逐步推开。重点组织实施惠山区全区域中水回用工程示范并逐步在全市普及推广。到2015年,市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3%,惠山区力争达到50%,江阴市达到30%以上,宜兴市达到25%。
深入开展城区河道综合整治行动。按照“实现水循环、保障水安全、丰富水文化、恢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的工作思路,强化城区河道水系贯通,做到有机衔接。城区流动性差的河道,率先开展动力引流循环和增氧试验,促进水体流动,增强水体活性,净化河道水质。严格河长制管理,细化治理目标,坚持科学治水,强化“河长”责任,列入政绩考核,实施奖惩激励为手段,实现3年初见成效,全面消除黑臭的目标。
实施水系畅通工程。加快建设走马塘、新沟河拓浚工程,打通上游清水来水通道和下游污水排水通道,形成长江与太湖水体的交流互换格局,增加水体活力,增强入湖河道和通江河道的水体自净能力,提高环境容量水平。
实施湖体清洁工程。组织调水引排,实现湖体的吐故纳新。继续开展生态清淤,进一步消除湖体内源污染。推广实施机械捞藻,进一步提高除藻效率。深入开展蓝藻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争取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湖体生态修复研究,组织放养和种植本土水生动植物,修补湖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3)扎实推进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和“治太”方案的落实
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中期评估,编制完成并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二五”专项规划》。以重点区域(流域)为治理单元,全面实施太湖(蠡湖)新城地区、直湖港流域、望虞河西岸和太湖西部沿岸4个重点区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在太湖新城全流域大力推广蠡湖治水的成功经验,实施区域内安全供水、控源截污、结构调整、拆迁整治、河道整治、水系优化、引流活水、生态修复、文化再造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新城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区域性清水常流体系,打造“水优、水活、水清、水美”,形成经济繁荣、人水和谐、山清水秀滨水城市的特有风貌,展现现代水乡文明的无锡新形象。为全国滨水城市探索大规模治水经验,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经验做出样板和示范。
2.加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以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基本策略,以技术改进和综合防治为主要手段,以总量限制和浓度控制为考量标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蓝天工程)行动。到2012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大于93%,2015年达到95%。
(1)调整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无锡市区现行的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是1997年划定,目前已明显不适应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作出科学规划和调整。要加密建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增加多种污染因子在线监测仪器,特别是加强对城市灰霾天气的监测分析,准确反映无锡市区范围内灰霾天气的特征、规律和趋势,为改善城市空气灰霾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
图1 无锡市空气自动监测点位规划图(略)
(2)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实施热力电厂布局调整和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洁净能源,控制和削减全市煤炭消耗总量。加快关停小火电,逐步淘汰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和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服役期满的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凝汽火电机组。大力推进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燃料置换、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的清洁节能改造工程。到2012年,全市燃煤总量控制在2800万吨/年以内,万元GDP能耗在2010年底的基础上累计下降8%以上。到2015年,原煤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10%以上,万元GDP能耗在2010年底的基础上累计下降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