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期,发展民生福祉的提升期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决胜期,产业结构和综合实力将会得到大幅调整和提升。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凸显。
(一)机遇分析
1.环境保护成为国家意志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上强调,“无论经济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保增长的任务如何繁重,对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能有丝毫降低”。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振兴我国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中,始终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要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成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要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我们更大力度、更深层次地解决经济结构造成的环境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无锡“四城”目标定位中环保列为优先发展战略
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7日在视察无锡时,为我市确定了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化服务城、宜居城”的发展定位目标。温总理提出的“四城”目标定位,明确要求无锡的发展要把生态、环保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奋斗目标,也无不表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无锡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优先战略和主打品牌。
3.经济优化发展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市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10 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3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 GDP 达到13000美元,参照国际一般经验,已经越过了基本现代化的起点。从工业化进程看,以科技为内涵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快速向工业主导地位迈进,万元GDP水耗、能耗和万元GDP工业COD、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均低于全国和江苏省的平均水平。多年来的有效环保投入,完备的污水、垃圾、危废等收集、处理系统,全覆盖的环境监管体系,蠡湖的成功治理经验,河长制、排水达标区的有效实践,新型产业光伏太阳能、物联网、风能、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技术迅猛崛起,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市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向更高水平攀登,环境质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两个率先”的发展定位给生态环保带来新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在“十一五”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逐步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目标迈进。同时,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二)压力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压力是:
1.经济总量和环境容量的矛盾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机遇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无疑将给无锡的城乡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虽然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值的排放强度将会得到进一步下降,但要真正做到增产减污难度非常之大。
2.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
我市水资源丰富,北有长江,南倚太湖,京杭大运河横穿全境,境内河网水流方向受控于长江和入湖河流,受诸入江、入湖、出湖闸门、泵站控制,造成水流不畅,水体更换周期长,内源污染难以消除,长期回荡滞留于河网之中,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难度。
3.总量减排难度加大
“十二五”期间,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的完成,电厂脱硫设施的全面投运,我市污染物减排潜力十分有限。根据国家和省减排工作的要求,我市在“十二五”期间不仅要实现COD、二氧化硫在现有水平再减排的目标,而且要新增氨氮、总磷和氮氧化物三个减排指标,减排压力之大显而易见。
4.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
我市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无锡的农业、农村污染源所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8%,我市农村环境污染形势没有好转。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环保技术和监管能力薄弱等。“十二五”期间,我市必须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列入重点,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5.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我市煤烟型污染居高不下,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区域大气污染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扬尘污染面广量大,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三、“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为导向,坚持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根本出发点,以太湖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主要抓手,瞄准世界同类先进城市,在更高起点上率先发展,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点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为无锡加快“四城”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二)基本原则
预防优先,源头控制。坚持源头预防,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充分评估环境要素和生态承载能力,坚持环保优先,促进清洁发展,推动绿色增长。坚持全过程预防,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融入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坚持长远谋划,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争在太湖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改变等方面做出让人民群众真正认可的工作成效。
统筹兼顾,民生优先。坚持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筹城市与农村,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到放心食品作为基本职责,加大预防、治理和保护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做到目标、任务和投入、政策相互匹配。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相互合作,全社会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要基本实现全市环境污染趋势的根本扭转并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转变。形成人人自律、全员参与、全社会重视环保的工作体系;低物耗、低排放、高产出与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社会、经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互惠互利共生的自然生态体系;全方位、全天候的环境预警和污染防控体系。推动无锡经济由资源环境依赖型向科技创新推动型转变,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安全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展望到2020年,全面优化市域生态环境,形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优美的城市景观形态,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全面增强,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共生,物质、精神、生态文明全面进步。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全国著名的生态文明先驱城市。
(四)规划范围及时限
规划范围:无锡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包括江阴、宜兴2个下辖县级市和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7个市辖区,总面积4627.45平方公里。
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五)规划指标体系
为体现规划的连续性,“十二五”指标体系和“十一五”基本保持一致,结合国家和省、市在“十二五”期间的环保新要求,确定无锡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指标由环境质量、总量减排、环境经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能力建设6部分31个指标组成,其中,约束性指标11项,预期性指标20项。详见表2。
表2 无锡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2年
| 2015年
| 指标属性
|
一、环境质量指标
|
1
|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90
| 100
| 100
| 预期性
|
2
|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3
| 城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
| %
| 92.5
| ≥93
| ≥95
| 预期性
|
4
|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 dB
| 53.9
| ≤55.5
| ≤55
| 预期性
|
5
| 酸雨频率
| %
| 50
| <50
| ≤45
| 预期性
|
6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 90
| 90
| 92
| 预期性
|
二、总量减排指标
|
7
| 化学耗氧量(COD)削减率
| %
| -
| 8
| 20
| 约束性
|
8
| 氨氮(NH3-N)削减率
| %
| -
| 8
| 20
| 约束性
|
9
| 总磷(TP)削减率
| %
| -
| 8
| 20
| 预期性
|
10
| 二氧化硫(SO2)削减率
| %
| -
| 8
| 20.56
| 约束性
|
11
| 氮氧化物(NOx)削减率
| %
| -
| 8
| 22.8
| 约束性
|
12
| 化学耗氧量(COD)排放强度
| 千克/万元
| 0.851
| 0.658
| 0.328
| 预期性
|
13
| 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
| 千克/万元
| 1.954
| 1.508
| 0.749
| 预期性
|
三、环境经济指标
|
14
|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 %
| -
| 8
| 20
| 约束性
|
15
|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 %
| -
| 8
| 20
| 约束性
|
四、污染防治指标
|
16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90以上
| 95
| 98
| 约束性
|
17
| 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
| %
| 28.48
| 39.19
| 60
| 预期性
|
17
| 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
| %
| 23
| 27
| 33
| 预期性
|
18
|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100
| 100
| 100
| 预期性
|
19
|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率
| %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20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
| 84.58
| 85
| 90
| 预期性
|
21
| 135MW以上发电机组脱硝装置安装率
| %
| 20
| 50
| 100
| 约束性
|
22
|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 %
| 100
| 100
| 100
| 预期性
|
23
|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
| 100
| 100
| 100
| 预期性
|
五、生态保护指标
|
24
| 城镇绿化覆盖率
| %
| 42.65
| 44
| 45
| 预期性
|
25
| 高效生态农业面积比
| %
| 52.5
| 55
| >60
| 预期性
|
26
| 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 %
| 23
| 23
| 23
| 约束性
|
27
| 生态村覆盖率(市级以上)
| %
| 53
| 70
| 90
| 预期性
|
28
|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现率(省级以上)
| %
| 13.3
| 40
| >80
| 预期性
|
六、能力建设指标
|
29
| 省以上重点污染源COD、SO2在线监控率
| %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30
| 1万吨以上污水处理厂中控装置建设率
| %
| 100
| 100
| 100
| 预期性
|
31
| 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
| 个
| 13
| 18
| 20
| 预期性
|
注:相关指标将根据国家和省的“十二五”环保要求作相应的动态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