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劳务培训方式,促进项目式培训向常态化培训转变,增加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机会。实行产业工人与产业农民培训相结合,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推进劳务输出。坚持本地就业与劳务输出并重,加快老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通过对口帮扶、定向培养和定向输出等方式,促进在外农民工稳定就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老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老区群众受教育程度。逐步完善老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在老区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更新配置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更新完善等,逐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优先安排老区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含县级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建设项目,深入实施免费职业教育,支持老区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老区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以老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缩小老区城乡服务差距。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老区群众基本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
加大对老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加快老区县级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建设和改造,加大对老区村卫生室建设扶持力度。增加对老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资金投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支持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奖励政策。建立省、市医院对口定点扶持老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制度。加强老区市、县、乡卫生机构人才培训,促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城乡医务人员的定期交流制度,促进老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第四节 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
充分发挥科技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利用省内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金和技术更多流向老区。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老区进行项目合作。优先为老区县(市、区)配发科普大篷车,为老区乡镇配发科普电教器材。初步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力争老区农村每户有一位掌握农牧业生产技术的“明白人”,每村有一名农业、林业、畜牧业技术员。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建设,加强老区乡镇文化站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施老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支持老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增强老区群众体质。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健全和完善覆盖老区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老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老区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和社会救助全覆盖,切实解决老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大老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老区乡镇敬老院、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光荣院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老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救援体系,切实提高老区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加大退化草地、石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强化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并重,健全污染防治体系。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建设,强化工业重点行业污染源防治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突出重点江河流域污染物防治、确保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国家水功能区划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