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三、重点任务
  围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园艺、畜牧等优势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开放合作水平,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重点提高八个方面能力。
  (一)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一稳两提高”,即稳定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优质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示范推广超级稻、再生稻、脱毒薯类等粮食关键增产技术,挖掘水稻、薯类增产潜力,稳定我省粮食自给水平。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抓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发展。园艺产业重点推进品种结构优化和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栽培,水果重在品种结构、保鲜加工、商品化处理;茶叶重在质量安全、可追溯;蔬菜重在规模化、设施化;食用菌重在珍稀品种、代用料与工厂化栽培; 中药材重在名优地道中药材良种繁育和规模化、标准化示范推广。畜牧业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产业化发展。
  (二)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能力
  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继续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果、茶、菜、菌、花、中药材等产业深度对接,推进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方面合作,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农村建设等合作试点;推动两岸农业行业协会、特色乡镇的互动往来,提升闽台农业交流层次;加快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促进闽台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促进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经验;加强GAP标准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预警体系建设,鼓励开展国际质量、环境认证和境外展销推介工作,支持农业企业参加境外农业项目投资开发。
  (三)提高农业设施和装备支持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提高耕地有效灌溉率;在耕地农作物中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进一步推广到茶、果等山地作物中;推广绿肥种植和稻田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推广各类先进、适用、安全新机具,提高水稻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园艺作物设施种植、工厂化生产和畜禽设施化发展。
  (四)提高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
  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县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和“三定”工作,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创新科技推广方法,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五新”入户、“五新”集成示范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实施国家“948”项目、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项目,推动福建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能力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培养农村新型农民带头人、农村经营型人才和技能服务型人才。支持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快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五)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继续开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扶持工作,着力培育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技术创新为支撑,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农产品加工结构;合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进一步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逐步开展合作社示范县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和引导合作社成员内部开展信用合作,鼓励支持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的经济强村。积极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水平。
  (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推进农业综合支持与服务保障相结合、服务扶农与法制护农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化“五有”标准示范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农业系统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积极做好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组织参加(举办)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交易会、展示、推介、“农超”对接等活动,建设全省性、区域性农产品展示中心。办好农广校与《福建农业》,优化全省农技推广人员专业配置和职称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专业服务队伍,加快建设一批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组织、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农业执法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管理,提高农业执法能力。
  (七)提高农业安全保障能力
  全面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符合我省实际又与国际接轨的动物防疫体系,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及区域化管理,增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监督执法、应急反应和全面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完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植物检疫与重大疫情监控体系建设,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与监管体系,完善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网络,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质量可追溯制度,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八)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强基础、保生态、节资源、促循环、育新兴”的技术路线,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建设和农村沼气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畜牧业养殖方式、农产品加工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休闲创意型农业,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积极培育农业新兴产业,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动植物育种、畜禽防疫、植物保护、农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促进观光、体验、休闲、教育等多功能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区位、产业基础等情况,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发展。
  (一)粮食产业
  重点发展“一稻两薯”:
  水稻:主要为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的35个产粮大县,特别是列入《福建省新增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的浦城、尤溪、上杭等16个产粮大县,重点发展超级稻、优质稻、再生稻。
  甘薯:主要为福州、莆田、泉州、宁德等闽东南沿海的夏秋薯区和闽西部分生产大县,重点推广专用型、加工型品种。
  马铃薯:主要为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南方马铃薯优势区的28个县(市),特别是龙海、霞浦、长乐等秋冬种马铃薯生产大县,重点发展菜用型马铃薯。
  (二)园艺产业
  水果:进一步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特色水果,促进优势区域果品生产。闽南-闽东沿海丘陵亚热带常绿果树栽培区为柑桔(芦柑、柚类)、龙眼、荔枝、枇杷、香蕉主产区,包括漳州、泉州、莆田、福州、宁德等5市80%的县(区),重点发展优质柑桔、晚熟龙眼、晚熟荔枝、优质大果型枇杷和橄榄、余干等地方特色水果;闽西-闽北低海拔河谷盆地桔柑栽培区为温州蜜柑、甜橙的主产区,包括九龙江北溪上游的龙岩盆地、汀江上游、闽江中上游河谷的龙岩、三明、南平,以及福州部分柑桔主产县区,重点发展优质甜橙和早熟、特早熟温州蜜柑;闽北-闽西中低海拔落叶果树栽培区,包括闽西北及福州、宁德部分县区的落叶果树主产县区,重点发展优质早熟梨、桃、优质柰、葡萄等优势落叶果树。
  茶叶:着力抓好乌龙茶区、红茶区、绿(花)茶区和多茶类区建设。闽南乌龙茶区重点发展以铁观音为主的乌龙茶生产,推广一批高香优质乌龙茶品种;闽北乌龙茶区重点发展武夷岩茶,做大武夷岩茶产业群。绿(花)茶区重点发展名优绿(花)茶生产,提升产品品质。红茶区大力发展正山小种、坦洋功夫、政和功夫、白琳功夫等优势红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多茶类区发展我省优势茶类,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多茶类产品的品质。
  蔬菜:闽东南冬季蔬菜与出口蔬菜生产加工优势区,要充分利用交通、资金、技术和气候优势,发展出口创汇蔬菜和冬季蔬菜生产;闽西北和闽东出省北调蔬菜生产优势区,要利用临近珠三角地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发展越冬、早春设施蔬菜生产;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优势区,要利用夏秋气候冷凉的优势,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丰富夏秋蔬菜花色品种,增加市场供应。
  食用菌:闽东南食用菌主产区重点发展蘑菇、草菇、姬松茸、银耳、杏鲍菇、秀珍菇、白背毛木耳等;闽西北食用菌主产区重点发展香菇、黄背毛木耳、真姬菇、竹荪、大球盖菇等。
  中药材:闽东地区重点发展太子参、白术等特色药材生产,闽西北地区重点发展建莲子、建泽泻等特色药材;闽中地区重点发展青黛(马蓝)、金银花等特色药材;闽南地区重点发展春砂仁、巴戟天等特色药材。在全省适宜区重点繁育推广金线莲、铁皮石斛等药用兰科植物,培育“福九味”闽产药材品牌。
  (三)畜牧产业
  重点抓好生猪、蛋(肉)禽和奶牛生产,以及地方优良品种的开发利用。
  生猪:重点在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和可养区具备土地吸纳能力的区域,发展年出栏万头以上大中型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在龙岩、莆田等地建立上杭槐猪、莆田黑猪等优质肉猪生产基地。
  家禽:肉鸡,重点在光泽、新罗、城厢、南靖等地发展大型规模养殖,力争建成我省重要的肉鸡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在长汀、德化、闽清、泰宁和永安以及有条件放养的县(市、区),大力发展河田鸡、德化黑鸡等优质肉鸡。蛋鸡,重点在福州、泉州、漳州、龙岩等市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蛋鸡产业化生产基地。水禽,重点在福清、长乐、闽侯、城厢、永安、南安、惠安、龙海、漳浦、延平、福安、新罗、连城、沙县、建瓯等地发展地方优良品种,推广旱养技术,促进规模化养殖。
  草食动物:奶畜,重点在南平、三明、宁德、福州4个设区市发展荷斯坦奶牛养殖,在漳州、龙岩两个设区市建立奶水牛、奶山羊产业化基地,扩大高产奶畜饲养规模。肉牛,重点在三明市和南安、漳浦、云霄、诏安等县(市)开展黄牛杂交利用,促进肉牛产业化生产。羊,重点在三明、南平、宁德、福州的部分山区发展。兔,重点在连城、武平、上杭、长汀、永定、连江、大田、德化、屏南、古田、寿宁、蕉城等县区建设福建兔饲养基地,在延平、连城、上杭建设兔肉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四)农产品加工业
  以种植业、畜牧业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推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布局。
  粮油加工:在南平、三明、龙岩建设地产优质稻加工集中区,在闽东南沿海重点发展植物油和稻米、面粉产品加工。
  果蔬加工:在闽东南沿海重点发展水果、蔬菜、食用菌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积极推进精深加工、技术改造。
  茶叶加工:在闽南、闽北发展乌龙茶加工集中区,在闽东重点发展红茶、绿茶、多茶类加工集中区。
  畜禽加工:在闽东南沿海发展畜禽屠宰加工集中区,在闽西和粮食主产区发展生猪等畜产品加工,在南平、福州发展乳品加工,在闽中、闽南发展蛋品加工,在闽西、闽北发展肉鸡等特色禽畜产品加工。
  地方特色与休闲食品加工:重点推进晋江休闲食品、诏安和永泰蜜饯、福州橄榄、建宁莲子、惠安余甘、连城地瓜干等扩大规模,提升品牌。
  五、重点工程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福建省新增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按照成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在16个产粮大县开展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田间机耕路为重点内容的田间工程建设,逐步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把中产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把低产田改造成产量稳定的中产田;加强以良种繁育、农业机械、试验站、监测点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手段与能力。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二)新一轮“菜蓝子”与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工程
  进一步优化园艺作物和畜禽产品品种结构,发展设施装备,延长产业链条,构建品牌引领、龙头带动、产加销衔接、产业支撑完善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加强保护地设施、集约化育苗设施、冷链设施、肥水一体滴(渗)灌设施以及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畜禽养殖设施装备等建设。建设20个千亩茶叶示范场、30个地方品牌优质品种水果示范基地、50个千亩高效蔬菜产业基地、500个大中型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0个蔬菜、水果、中药材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50家现代茶叶清洁化加工示范企业、20家现代工厂化食用菌栽培示范企业,提高优势产业专业化生产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现代种业及农业“五新”推广工程
  加快建设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扶持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品种改良(分)中心。推进种子种苗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和扶持10-20家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种业企业(集团)。围绕粮油、园艺、畜禽、水产和林业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一批名优特品种的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建设一批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完善种养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扩繁场。健全种子种苗监管体系,建设一批农业品种试验基地和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改善种子种苗品种审定与质量监管条件,提升种业市场监管能力。加快推广农业“五新”,采取单项示范与综合示范相结合,建设一批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县、农业“五新”示范片,培育10000个农业“五新”示范户,推广农业“五新”面积1亿亩以上。
  (四)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围绕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畜禽和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分领域、分品种、分区域支持农产品加工优势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建设中试基地,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支持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研发、推广高效、节能、安全、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支持200家中小型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厂房车间标准化改造提升;支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推广应用3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建立“福建省农产品加工技术联谊中心”,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校所单位之间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交流合作;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支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预冷、烘干)保鲜贮运设施。在特色农产品相对集中县、乡(镇)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
  (五)闽台农业合作拓展提升工程
  建设闽台农业合作、推广和交流“三大平台”,推动漳浦、漳平永福、仙游、清流4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争取增设福清、惠安、永安等一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持续引进推广台湾农业“五新”,建设一批闽台合作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和园艺产品、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完善闽台农业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一批台湾农业技术、新品种推广中心和农业科教信息交流合作中心;推动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漳州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和东山、霞浦水产品集散中心等建设;借鉴台湾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开展一批制度规范、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办好海峡两岸“农博会”、“茶博会”、“林博会”等展会,推动两岸50对特色乡镇对接,依托“海峡农业网”和“闽台农业‘五新’项目信息网”,建设以两岸农业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权威专业网站。
  (六)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建设机库棚和维修点;支持建设50个有区域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县、60个集新技术展示、展销、示范、培训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农机化展示基地、10个千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0个万亩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0个千亩南方丘陵山区果蔬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5个闽台农机合作示范园; 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建立一批跨区作业专业服务中介组织、服务队,跨区作业服务网络覆盖全省;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条件,扶持拖拉机考试及电子考试装备、农机事故应急处理装备、流动式安全技术检测线、设区市农机维修中心、县维修点等建设,完善市、县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和县乡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构建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综合配套的现代农机化服务体系。
  (七)动植物保护工程
  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监督执法、物资保障、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等五大基础系统,加快建设省级和重点市、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300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10个国家级和40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600个动物检疫申报点、省和设区市以及部分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31个省际公路动物卫生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和重点检疫性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控制站、农作物有害生物信息网与数据库、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项目建设,建设完善1个省级预警与控制中心、9个设区市、40个县级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7个农田灭鼠示范县、50个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
  (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改善手段,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性农产品质检中心,支持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建设质检机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实施种植产品、动物产品、农资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在猪、鸡、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等产品开展试点示范,构建由政府和企业管理以及消费者终端查询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管理网络平台。组织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项目,建设50个示范县,创建一批放心农资示范店,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资市场。扩大“金农”工程建设规模,建立共享化的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支持系统,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省、市、县三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五有”标准,全面建设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建立健全12316农业热线指挥调度系统,提高12316热线服务管理水平。建设农业信息科技咨询一问通、农业培训一点通、农业信息一站通、农业管理一线通等四类“直通车”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农业信息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
  (九)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工程
  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新建20万户农村户用(联户)沼气、250个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8个设区市沼气服务站、30个县级农村沼气服务中心、500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推进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20个畜禽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示范县,建设30个冬种紫云英、蚕(豌)豆绿肥种植基地县、20个稻田秸秆腐熟还田示范基地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依托城市、旅游景区以及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果茶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农场等,发展具有浓郁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提高休闲农业科学化规划、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的水平。实施“南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在13个县(市、区)建设围栏草地7.5万亩、改良草地22.5万亩、人工草地57.75万亩、草种原种基地1000亩和草种扩繁基地4000亩,恢复土地植被,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