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安排:
本项目于2011~2015年间建设完成。
2011年,进行调研、选址、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2~2013年,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移地新建基建工程。
2013~2014年,完成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移地新建;完成预警中心会商大厅、高性能计算机房、气象影视演播室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投入业务运行。
2014~2015年,完成气象科普馆的建设。
(二)气象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
建立以感知层(气象传感网)为基础,网络层(公共接入网,略)传输,应用层(物联网气象智能应用平台)研究为核心的智能气象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进行气象传感网建设、气象信息智能处理和处理后的服务产品智能发布。
1.气象传感网
建设基于现代气象传感技术、全面监测气象灾害的综合观测系统,实现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长期持续稳定的观测,实现对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过程、落区、程度的全程、定量监测。
建设精细化地面气象观测网。使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从平均间距9千米加密到主城区3千米、其他区域6千米的水平。按6千米左右的间距在无锡太湖湖面建设气象、水利、环保等共享的综合观测平台。
建设城市生态气象监测网。组建城市生态气象监测网,进行能见度、大气电场、太阳辐射等要素的观测,建设精细化闪电定位系统,开展气溶胶、太阳光度、臭氧、黑碳、浊度等大气灰霾影响因子的自动监测。
建设太湖生态气象观测实验基地。在太湖濒湖区域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太湖生态气象观测实验基地,开展基本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进行能见度、辐射、大气电场等气象传感器应用试验,进行太湖蓝藻动力学观测,进行风能和边界层能量、湍流观测以及近地层气象要素的观测。
建设无锡气象遥感基地。应用现代气象遥感技术,建立卫星遥感接收应用平台,组建低空无人小飞机遥感实验基地和地基气象遥感业务基地,全面监测大气环境变化,提高太湖、城市、农村生态环境遥感的监测预警能力。
2.物联网气象智能应用平台
建立基于气象传感网和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全流程实时气象监测监控系统,将覆盖全市范围的高密度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和各种智能终端,通过现代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经过智能技术处理,建设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现代气象信息智能发布平台,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与服务产品的科技内涵,向不同用户对象提供安全可控、个性化的气象信息和预测预警产品,保证气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建设气象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完善现有的地面气象观测网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网络实时监控,努力达到地面观测监控系统对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判断和响应;建立生态气象监测监控系统、太湖生态气象数据库系统和太湖蓝藻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全市生态气象和太湖蓝藻的监测监控,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灾害性天气和相关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体系,增强生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构建间距3~5千米的气象实景监控系统,开发雨、雪、雾、冰雹等的实景监控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监控能力。
建设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平台。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综合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各类气象观测与遥感遥测资料,运用多种预报预测方法和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研制无锡精细化预报制作业务平台,制作满足用户需求的多类别、精细化预报预测产品,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预报产品的制作发布。充分发挥预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提高台风、暴雨(雪)、雷电、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