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新旅游管理、服务和经营手段。全力提升镇江旅游管理、服务和经营的“软件”水平,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在全行业推广应用智能设备、智能技术和智能头脑,建设基于云计算平台下的旅游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旅游公共数据库和旅游公共解说系统,实现从“互联网”向“人联网”的转型,实现由“旅联网”向“贴身服务”的升级,实现镇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实施品牌带动工程
1.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通过五年努力,镇江建成全国首家“智慧旅游城市”;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45家,其中5A级2家(即:三山风景区、茅山风景区)、4A级9家、3A级9家;旅游星级饭店达80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7家;年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达6家,其中,力争1家进入全国百强社、全省五十强;茅山力争创成全国首家养生旅游示范区。
2.创建特色旅游品牌。通过五年努力,省级乡村旅游点达25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达8家,拓展乡村旅游内涵;积极推进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试点单位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建成一批道教主题酒店、佛教主题酒店、温泉疗养主题酒店、汽车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命名一批地方名特旅游品商店,设立大型旅游商品和特色旅游购物街,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设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和购物专柜;打造1-2条娱乐特色街区等。
(五)实施项目驱动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10大品牌旅游项目建设,实现核心品牌带动。即,总投资4.5亿元的“智慧旅游产业谷”项目,总投资25.92亿元的金山、金山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西津渡旅游区二期扩建工程,总投资14.75亿元的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开发,总投资45亿元的镇江世业洲旅游度假区综合提升,总投资42亿元的茅山风景区综合旅游开发,总投资60亿元的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中华齐梁文化旅游区)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二期旅游建设项目,总投资70亿元的句容赤山湖湿地公园综合开发,总投资8亿元的扬中长江仙(鲜)境综合旅游区开发。
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要注重应用现代科技,实施“智慧旅游”工程;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提升接待水平;丰富文化内涵,设计互动产品;发展休闲旅游,鼓励商务、度假开发;开发乡村旅游,培育会展、红色产品。通过五年努力,逐步形成以观光旅游为主题,以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旅游为重点,以专项旅游产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
在重点领域拓展中,重点抓好以“智慧旅游产业谷”、句容茅山道教主题开发、丹阳九里季子庙二期工程、世业洲整岛开发、镇江体育会展中心、金山湖内江水上观光旅游、句容森林公园南大门五星级酒店为代表的六大领域产业招商。
(六)实施产业融合工程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并把旅游业放在优先位置强势推进,按照有利于方便游客和吸引人流、资金流的原则,共同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真正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1.产业内的要素融合发展。
通过五年努力,推进旅游六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互为支撑,融入全新的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现代休闲旅游产品品质提升。吃:打响“镇江菜”品牌,推出集江鲜、地方名吃、山珍野货、素食素斋系列地方菜肴,形成镇江中高档餐饮服务网、特色夜排档基地、乡村餐饮服务网等。住:构建较为完善的旅游接待体系,规划至2015年,镇江市旅游星级饭店床位数达0.8万张,高档饭店(五星、四星级)、中档饭店(三星级)、低档饭店(二星、一星级)按2:4:4的比例建设,鼓励规划建设各类旅游主题酒店,做好对社会中低档社会旅馆的疏导,力争知名经济型酒店达20家。行:大力提升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景区交通设施水平,完善旅游目的地交通网络。尝试建立北京至上海高速高铁、武汉至上海城际铁路沿线主客源地游客互送互接;适时开辟镇江至香港、北京等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专列。加快推进镇江大路通用机场建设,开发空中观光、空中表演等旅游功能;发挥镇江虚拟航站楼功能,开通境外旅游航线。在金山湖引航道码头设立大型邮轮入港停泊功能,规划上海-镇江-南京长江旅游水上专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邮轮游艇制造业、邮轮游艇旅游。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城市的干道、窗口地区、主要旅游景点要有中英文指示标志。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游:通过连锁经营(包括拥有、部分拥有和租赁)、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以及战略联盟等四种形式,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类资本和管理团队入驻。推进旅行社等级制度的实施,培育龙头旅行社企业和旅游集团。采取“旅游超市”的经营模式,建立市、辖市区、旅游景区三级旅游集散中心网络。加强旅游咨询及公共服务中介机构建设,培育、扶植本地的商务旅游中间商;规范社会旅游网站、社会订票机构、社会旅游咨询机构的管理,形成旅游发展的合力。购:实施政府推动,大力扶持、引导旅游购物业发展,命名一批地方名特旅游品商店,将旅游商品纳入政府采购名录,奖励特色、品牌旅游商品的研发和生产。设立大型旅游品商店和特色旅游购物街,建设镇江市、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旅游品购物中心和购物专柜。加强镇江传统旅游商品的宣传,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包装、精心营销。娱:建设饭店娱乐设施、旅游区娱乐设施和城市社会娱乐设施三种娱乐设施。依托城市花园、居民休闲带、核心景区,开发文化休闲娱乐项目,打造1-2条娱乐特色街区。规划建设夜间表演场所和多功能专业娱乐中心,建立特色演绎场所。试创作娱乐性强、视觉冲击力大的大型文艺实景演出。加强娱乐行业的管理,规范娱乐市场经营。
2.产业间的要素融合发展。
一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农林山水和吴楚乡风民俗的资源优势,利用我市地处苏南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和指导,强化政府的管理,尝试开展乡村旅游标准认证工作,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五年努力,省级乡村旅游点达25家,实现接待乡村游客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30亿多元,加快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产,充分挖掘工业旅游资源,积极开展工业旅游,推进省级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和评定,加快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句容神牛红木家具博览馆、中国(丹阳)眼镜城、扬中中国职业装博物馆等建设;大力抓好旅游工业品的开发与生产,推进游艇生产、运动自行车、沙滩休闲用品、户外旅游用品、眼镜、香醋、调味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营销。加强对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规范要求的跟踪。三产,积极拓展服务业旅游外延产品,加强与宗教、文化等联合,精心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与商贸业联合,构建扬中江鲜城、工业品小商品等专业市场,以及八佰伴、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贸企业,推动商务旅游;加强与科技联合,提升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旅游地产的融合,开发产权式分时度假酒店、养老型酒店、RBD旅游商业区、旅游商铺等不同形态的旅游地产业,推进生态主题社区、艺术主题社区、运动主题社区、新型商务公寓等各类旅游主题社区建设。
3.全社会的要素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在外延扩张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同时文化产业充分融入旅游元素,借助旅游独特的平台和市场,以游客的文化需求为导向,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培育镇江文化旅游品牌,让传统文化成就“旧”旅“新”游。加强旅游与生态的融合,在“山水花园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培育并打造“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独特自然生态和“吴楚风韵、璀璨人文”的灿烂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更好地做好生态旅游文章,走绿色增长特色发展之路,让低碳生态成就“彩”旅“绿”游。加强旅游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充分利用镇江节点城市的特殊地位,放大苏宁、万达等城市组群和城市综合体的品牌,提升规划展示馆、体育馆的旅游功能应用,精心打造金山旅游特色街区、西津渡民俗风情街区,推进商务游的发展。加强旅游与其他各行各业的融合,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建设、交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农业旅游、健康养生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露营、探险、水上游、房车游、自驾游、自助游、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旅游装备制造业。让镇江旅游在追求“量”变向追求“质”变的道路上,完成华丽转身,实现弯道加速,让便捷交通成就“快”旅“慢”游。
(七)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1.市场营销目标
①通过政府及其部门的各类宣传推广,树立镇江城市旅游形象,提升城市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②突出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推介营销,细分客源市场,创新营销手段,提高营销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镇江旅游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效应。通过以上努力,推进规划战略提出的镇江旅游经济总量倍增目标的实现。
2.市场定位分析
①国内:巩固提升“一体两翼”,充分利用“四条高速通道”。“一体两翼”: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泛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市场,兼顾“环渤海旅游圈”市场和“泛珠三角旅游圈”市场;“四条高速通道”:充分利用沿宁(南京)镇(镇江)扬(扬州)马(马鞍山)高速公路、沪(上海)宁(南京)杭(杭州)城际铁路、京(北京)沪(上海)高速铁路、沪(上海)汉(武汉)高速铁路交通线,重点提升1小时周边城市圈核心旅游市场,重点巩固长三角旅游圈市场。②国际:拓展“东南西北”,培育“南非南美”。“东南西北”:以日韩为重点的东亚、东南亚为主要市场,兼顾西欧、北美市场;“南非南美”:适时拓展南非和南美市场。
3.市场营销工程
①实施旅游推广创新工程。在内容上,包装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彩”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在形式上,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形象推广、企业联合体促销和单个企业营销拓展市场的职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网络;在方式,尝试市场化运作市场营销,巧借外力,巧做推广;在手段创新上,巧用网络媒体、物联网技术、创意产品、电视剧嵌入式广告等新手段,建立并完善“镇江旅游网”综合功能,构建“网络旅游超市”,多渠道组织市场推介。
②实施旅游节庆提升工程。精心策划并提升系列特色节庆会展活动,把握省内重大节事庆典活动举办,策划并延伸旅游节庆效应,即:筛选节庆会展活动项目库,精心筹划以“春风又绿江南岸”镇江旅游节、金山旅游文化节、中国香醋文化节、茅山旅游文化节等重点节庆活动为核心,放大世业洲--“长江音乐节”和“长江音乐岛”、金山湖爱情文化灯展、南山户外活动节等旅游综合功能,以其他特色节庆会展活动为补充的系列品牌旅游活动。
③实施企业营销增效工程。结合镇江特色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等,旅游企业组织实施精确性、差异化、针对性营销。旅游景区应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展形式多样的游览、参与和庆典活动,举办丰富多采的地方文化演艺,为推介镇江旅游产品借势造势,派出旅游营销分队,深入一线旅游市场拓展;旅游饭店、餐饮和购物场所建立营销网络,举办节假日促销、主题销售、文化表演、康娱项目、名人讲座、展览等;旅行社要包装并设计物超所值的旅游产品,采用“点到点”的门市经营方式,设置促销组合,如贸易广告,贸易促销,交易展示和小册子等。
④实施城市宣传整合营销传播工程。导入DIS(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强化媒体营销、事件营销和系统营销,充分利用政府平台,在聚合各方财力集中在央视黄金时段宣传“镇江旅游”形象的同时,切实整合一切营销资源,构建整合营销传播平台,重点是利用“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全覆盖、多角度、广范围实施宣传推广和网络、实景互动。
⑤实施旅游营销奖励办法。对旅游城市形象的推介和旅游市场的推广,引入绩效评价的概念,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旅游绩效评价方法、评价体系;阶段性评价旅游市场营销的成果,适时调整旅游营销重点,并对营销成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体现旅游业态创新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对先进经验和成果重点推广。
(八)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以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优秀品质、诚信旅游“三优一信”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提升工程。
1.组织实施“提升中国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品牌创建工程,开展各类旅游服务质量主题活动,树立行业新风,营造品质旅游氛围。
2.继续深入开展旅游诚信建设,完善旅游诚信体系,实施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工程。开展旅游优质服务产品专卖。逐步建立以各项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基础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3.加强导游管理,完善导游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导游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
4.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继续完善旅游诚信信息平台功能。全面推进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的使用等。
四、保障措施
(一)工作机制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扶植。各地应成立旅游委员会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旅游委员会(领导小组)主任(组长)由市(区)委或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高位协调相关部门的统一行动,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与国土、环保、水利、文化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重大旅游项目纳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库,整体推动本地区总体规划、阶段性规划实施,加强对涉旅单位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充实和加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力量和职能,明确旅游管理机构和职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功能,改善旅游环境。各地商务、发改、住建、交通、宣传、文化、财政、税务、国土、农委、公安、工商、物价、教育、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与旅游管理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全市各乡镇增挂并发挥“旅游办公室”工作职能。各地要加强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和经费保证,健全旅游执法管理体系。
2.突出市场配置资源
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增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外资和境外企业进入旅游领域,合资或独资开发经营旅游业。鼓励旅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规模化、集团化的现代企业,推动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实现更大程度与更高层次的整合。积极引导发展旅游服务性中介组织,有效规范旅游市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借鉴省内外经验,探索以旅游房产开发带动旅游开发、以旅游宾馆建设带动旅游开发、以金融企业带动旅游开发、以大型旅游中介机构带动旅游开发等多种运作模式。实施旅游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旅游目标考核由市旅委每年组织实施,并列入市委、市政府的考核体系。积极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工作机制。做到依法管理、人性服务、守法经营,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政策法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