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看,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旅游文化休闲消费将进入强劲增长时期,旅游消费需求由单一观光向复合型发展转变。而我国的人均GDP正在迈向5000美元,镇江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从旅游科技发展创新看,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新科技、新装备、新手段改造和提升旅游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国家旅游局支持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经营方式和旅游管理方式,将推动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
2.面临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路途依旧坚辛,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加之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不利因素对旅游产业形成阶段性冲击。
从国内看,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力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调优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技支撑,实现产业聚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成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从区域看,长三角城市群及省内其他城市旅游市场化、国际化、区域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镇江参与区域旅游竞争的压力巨大。
从本市看,镇江装备制造、轻工、造纸、石化、信息等产业有相当规模或比重,但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结构偏重、消耗排放偏高,对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旅游经济贡献率提出全新要求。而镇江旅游顶级品牌匮乏、粗放型增长方式、体制机制性障碍的存在,旅游业发展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 41号)文件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坚持融合发展,增强综合效益;坚持市场主导,提升竞争实力;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服务环境。巩固并提升镇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实现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功能配套齐全,产品丰富,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城市和旅游融合共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的大旅游格局。到2015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旅游增加值等旅游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与发达旅游国家同等城市水平相当,建成“智慧旅游城市”。
1.主要经济指标
指 标
| 接待游客数(万人次)
| 全市旅游收入
| 旅游增加值(亿元)
|
境 外
| 国 内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外汇收入(亿美元)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
2010年完成
| 61.33
| 2607.45
| 323.19
| 4.7
| 285.59
| 160
|
2011年计划
| 73
| 3100
| 400
| 5.4
| 360
| 190
|
2012年计划
| 83
| 3600
| 470
| 6.3
| 420
| 220
|
2013年计划
| 91
| 4200
| 560
| 7.2
| 510
| 260
|
2014年计划
| 105
| 4800
| 630
| 8.1
| 590
| 310
|
2015年计划
| 120
| 5400
| 700
| 9.4
| 630
| 350
|
“十二五”年均递增%
| 14.49
| 15.68
| 16.72
| 14.8
| 17.14
| 16.9
|
2.“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构建一个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一个中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一个中国智慧旅游感知网络体系,建成智慧旅游产业谷,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体验个性化。通过工程推进,未来五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带动就业二十万人次。
3.旅游品牌创建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旅游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到2015年:
--旅游景区:全市A级景区达到4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9家,3A级旅游景区9家,2A级景区25家。
--旅游星级酒店:旅游星级酒店达8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4家,4星级酒店17家。
--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达6家,其中,力争1家进入全国百强社、2家进入全省五十强。
--乡村旅游:省级乡村旅游点达25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达8家。
--工业旅游:建成一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主题创建:茅山力争创成全国首家养生旅游示范区。力争建成一批道教主题酒店、佛教主题酒店、温泉疗养主题酒店、汽车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
--旅游商品:命名一批地方名特旅游品商店,设立大型旅游商品和特色旅游购物街,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设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和购物专柜;打造1-2条娱乐特色街区等。
(三)发展战略
1.产业融合战略。要把握大产业时代的旅游交融,传统产业格局受到挑战,需要全新规划引导新业态发展。加快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优势产业的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智慧旅游、商务会展、特色购物为主的都市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在一、二产业中发展工农业旅游,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中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水利建设中发展水利休闲度假旅游等。
2.转型升级战略。要把握新技术试点的旅游升级,关注新需求和新技术革命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旅游产品的创新。围绕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推动“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由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加大参与性、主体性、互动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发面向境外市场和中、高端市场的旅游产品,确立独特竞争优势。
3.品质提升战略。要把握休闲时代的旅游转型,“精品”优于“数量”,“品牌”高于“产品”。从产品、服务、管理角度努力打造镇江休闲旅游精品系列。通过手段创新,打造品质旅游,走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线路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品牌化之路。采用城市营销战略,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休闲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使效益最大化。
4.文化创意战略。要把握新创意时代的旅游文化,深度发掘顺应旅游发展需要的优秀地域文化,创意并提升山水文化、宗教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红色文化、爱情文化和美食文化等特色优势文化,通过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化、时尚化、产品化和市场化重组,通过人境、物境、情境、意境的创意设计,充分释放旅游业特殊的产业关联度,最大化发现、提升并实现镇江旅游蕴涵的本体价值及附加值,全面提升镇江旅游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塑造镇江旅游鲜明的特色性格。
5.区域联动战略。要把握高速时代的旅游发展,加大国际合作,重点加强与日韩、港澳台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互动;大力开拓欧美等国际市场。加强国内合作,把握京(北京)沪(上海)高速铁路、宁(南京)镇(镇江)扬(扬州)马(马鞍山)高速公路、沪(上海)汉(武汉)高速铁路、沪(上海)宁(南京)杭(杭州)城际铁路开通,国家长江旅游带发展,交通能级大提升历史机遇,进一步巩固宁镇扬核心旅游圈的合作与互动,深度实施双一体化战略(“宁镇旅游一体化”、“镇扬旅游一体化”);继续实施与长三角城市群、苏南、苏中、苏北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推进与“珠三角”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圈及其他中远距离旅游市场的对接,形成镇江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6.营销创新战略。要把握新传媒时代的旅游营销,确立镇江旅游一体化的营销战略目标,选择以区域内为重心的营销目标市场;开发适合市场新需求的旅游营销产品,推出散客产品、主题游产品,占领市场先机;完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创新的旅游营销渠道,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传递,积极探索新的旅游营销手段,创新旅游商业模式,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求得新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八大旅游工程的实施。
(一)实施规划引领工程
1.推进并落实《中国沿长江旅游带规划》内容。依托长江港口和山水旅游、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据《中国沿长江旅游带规划》内容,在全国率先推进沿长江精品旅游产业带开发,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培育和开发智慧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会展旅游、水上旅游等新型品牌,加快推进游艇的研发、生产和购置,加快建设游艇停靠码头,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长江沿线智慧旅游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
2.制定《镇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适时制定镇江休闲旅游产业规划,在充分吸纳“十一五”期间“一体三线、一轴四区”和“五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将旅游功能设施纳入城市建设的范畴,以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完善的功能配套,带动整个旅游产品的提升、环境的改善与服务水平的升级。丹阳、句容、扬中依据总规分别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3.制定和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或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包括组织编写《江苏省工业旅游示范点标准》,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进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编写《国家养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在全国试点推进国家养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在推进传统产品提升的同时,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和品牌。
4.市旅委切实履行对各类旅游建设项目规划编制的审核。会同市发改委对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职能,防止盲目、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维护旅游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实施智慧旅游工程
坚持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旅游要素为内容,以产业基地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核心为“三个一、三个化”,即构建一个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一个中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一个中国智慧旅游感知网络体系,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体验个性化。
配套建设项目有:国家智慧旅游网、智慧旅游研究院建设、智慧旅游产业联盟、智慧旅游产业基地(谷)建设等。
通过工程推进,未来五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带动就业二十万人次。
(三)实施转型升级工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为目的,全力推进旅游产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完成旅游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1.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一是提升传统旅游产品,重点提升并拓展“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茅山、宝华山、镇江博物馆等传统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开发“三山”水上项目、南山自驾车营地、茅山养生旅游产品、宝华山互动旅游项目等,增加休闲度假功能,突出产品特色,培育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二是打造新型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智慧旅游、节庆会展商务(工业)游、休闲乡村游、养生体验游等旅游新产品,建设“智慧旅游”产业谷、城市旅游综合体、金山湖邮轮(游艇)项目、长江迷笛音乐主题公园、句容赤山湖生态水城、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镇江新区和丹徒毓龙湾温泉主题特色乡村游等项目开发,突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在规模、档次、功能和环境上实现对周边同类产品的超越。在此基础上,注重单项产品与特色产品、专项产品整合,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主题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形成吸引力极强的特色商务、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2.培育特色主题旅游商品。一是高起点策划旅游商品,聘请知名旅游专家对我市旅游工艺品开发进行总体策划和规划,充分挖掘镇江资源特色,应用传统工艺和高新技术,通过对原有旅游商品的特色化、时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开发、重组,最大化提升镇江旅游商品所蕴含的本地价值和附加值。二是全方位培育产业基地,镇江主城区、丹阳、句容、扬中、丹徒加快规划建设集购物、咨询、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培育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建设旅游品商店或购物专柜。全市各旅游景区建立规模适度、区位合理、商品丰富的游客购物场所。旅行社地接丰富旅游购物活动,安排参观定点旅游商品销售场所。引导农民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三是创建旅游商品品牌。积极组织推荐有条件的企业参加江苏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评选工作;组织本地旅游商品推介参加国际、国家、省级商品大赛,努力创造出一批代表镇江形象的省级名牌和国家级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