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校要贯彻落实市、区两级课程规划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努力走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
(三)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能
深入推进国家级课程教材改革项目实验,开展教材教法、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对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指导, 加强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总结并推广区县和学校在教材教法改革中的成功经验。
各区县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和促进教师基于学情和学科特点,持续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方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鼓励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校要创设条件,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剖析教学实例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
(四)改进研修方式,提升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和实施能力
校长和教师培训应在加强调研、聚焦问题、创新实践、提高实效等方面有所突破。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相关实验教材的修订情况,适时启动全市培训。加强市区两级学科教研员、科研员的培训,加强对区、县二级培训的研究和指导,加大对农村地区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扎实开展教师基本功研究、培训与展示活动,切实提高教师课程的实施能力与水平,提高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教师的素养,加强对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培养。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五)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规范、科学
研究建立校本课程建设与校本教材开发的管理机制。选择一批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与实验,研究制定校本教材评价标准,组织相关专家对符合条件的校本教材进行评价,形成规范的校本教材建设机制,整合并形成优质资源,避免资源重复和浪费。
各区县要加强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和规范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资源,组织区域内开设同类型校本课程的学校,共同研究课程在目标设定、内容安排、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破解课程资源难、教研难等问题的办法。学校要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审议,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规范、科学,鼓励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加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课程改革的品质
转变课程资源建设理念,注重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资源建设,推广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加大各学科教学资源的研制和开发,及时上传、更新、推广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及边远地区的教师提供信息、开放资源。推动社会大课堂良性发展,深化资源开发,加强教学研讨,打造课程资源群,促进中小学校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