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信息管理,准确反映救助对象基本信息和救助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结合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以县(市、区)、乡镇(街道)为重点,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体系建设。在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市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步结算平台建设。
(六)康复及托养服务设施建设。
1.工伤康复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工伤康复事业,重点支持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工伤康复中心,促进工伤伤残职工重返就业岗位。
2.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尚未建立残疾人
康复中心、托养机构的市(州)、县(市、区)新建服务设施,增强国办福利机构向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推进民族地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形成覆盖省、市(州)、县(市、区)的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服务设施体系。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专栏 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建设工程
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县(市、区)、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市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促进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创业试点城市探索建立一批创业实训基地。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市、县、乡、社区职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有需求的失能老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
孤残儿童和流浪儿童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儿童福利机构改善服务条件,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服务。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农民工留守家属服务设施。
信息化建设。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重点,全面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
康复及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工伤康复示范基地,重点支持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工伤康复中心。新建一批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推进民族地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增强资金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根据促进就业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与财力增长相适应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民生工程的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政策和支持方式,加大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壮大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模,增强促进就业创业能力。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制度,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督管理,提高基金支付保障能力。健全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技术和能力,确保基金安全。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社会各方参与促进就业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基本形成政府、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