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生为本,教育公平扎实有效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有约50万人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学费、免课本费”入学,9万多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享受生活费补助,6514人次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享受高中助学金,4800多人次中等职业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203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享受到短期生活费和路费资助,255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享受财政贴息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普通百姓家庭减轻经济负担26344万元,实现“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坚持“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和“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切实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入学“一个都不能少”并享受与城镇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十一五”期间,共安排3.1万多人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入学。同时,保障孤儿从6周岁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实行“三免一补”,即免收杂费、免收服务性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民族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全市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体现教育公平、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把民族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常规化的轨道。“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561万元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16124平方米,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市现有在校少数民族中小学生64658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48.89%,少数民族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75%和98.16%。寄宿制民族班建设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上思县民族中学瑶胞女子班近年来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十一五”以来的持续发展,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教育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节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与教育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建立健全我市现代教育体系和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发展质量的任务非常艰巨。
发展不平衡,体系尚需完善。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紧迫;学前教育普及率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仍待提高,职业教育基础差、吸引力不足,特殊教育学校和高等学校几近空白;城区教育布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入学面临新挑战。
素质教育亟需提高,教育改革有待深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还没有根本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仍一定程度存在,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亟待加强;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等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民办教育发展落后,教育开放、合作与交流也有待扩大和深化;教育科研水平不高,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有待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教育拔尖人才短缺,学科教师结构失衡,农村教师年龄老化趋势日渐明显,现有师资还不能满足新形势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待加强。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低,教育在培养支撑本市产业发展所急需技术型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节 发展形势与要求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加快推进钢铁、核电、金川镍铜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冶金、能源、有色金属、化工、粮油加工等产业,积极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第一城,构建“创新创意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幸福和谐之城”,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据统计,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9.54亿元,人均GDP达37193元,财政收入达35.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28元。随着东兴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城镇化、工业化将加速推进,人民群众对接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愿望日益强烈,要求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和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地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010年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国家、自治区相继颁布实施了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为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教育振兴工程的决定,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进入全国教育先进市行列”的目标。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