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防城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防政办发〔2011〕1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驻港各单位:
《防城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四届人民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防城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了振兴我市教育事业,促进我市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订本规划纲要。
序 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市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防城港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市委、市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幼儿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我市教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相比,与全国、全区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态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大,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年龄结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和全日制高等教育空白等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治区把我市定位为新兴港口工业城市、重要门户城市和临海重化工业基地,落实这些战略定位,教育事业必须有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面对国家战略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面对教育滞后形成的瓶颈制约,面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加快振兴我市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支持教育、发展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和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弱市向教育强市迈进,奋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工程”,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为目的,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队伍为保证,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争当广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市、幸福和谐”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方针。坚持“促进公平、强基固本、提质增量、改革创新、服务发展”的工作方针。
促进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青少年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建立和完善科学公正的制度规则,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强基固本。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加快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努力形成规模适当、结构优化、质量保证、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安全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力度。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快高等学校发展步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办学水平。
提质增量。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推动教育普及。统筹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使我市教育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升、规模增大。
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着力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服务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市教育在“率先构筑沿海发展新高地、倾力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第一城”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