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实现突破。更新了全省统一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共布设GPS控制点A级6座、B级101座、C级1444座,测设一、二等水准路线7197千米、三等水准路线15113千米,建立了全省±3.0厘米精度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成了全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 (SDCORS),整合了省气象局及5个市的已建站网,并网运行站点达到101个,实现了全省陆域覆盖。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全省陆域覆盖。获取了全省 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全国唯一实现0.3米分辨率数码航空影像全省陆域覆盖,1:8000真彩色航空影像覆盖满足了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共享军事测绘部门1:20000航空影像近2万平方千米,建立了影像山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完成了全省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建库工作,共测制1:10000数字线划图(DLG)5967幅、数字高程模型(DEM)5966幅、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5910幅,1:5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23585幅,青岛市完成了全域1:5000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高程模型(DEM)1801幅。1:10000(含1:5000)基础地理信息“3D”产品首次实现全省陆域覆盖,建立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500—1:2000大比例尺地形图实现了全省城镇的必要覆盖。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成效显著。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列为国家试点,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上线运行,初步实现了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临沂、威海、烟台、聊城4个数字城市国家试点项目圆满完成,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政府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日照、潍坊、东营、滨州、济宁5个市纳入了国家数字城市试点和推广计划。
《山东省地图集》编纂出版。用全新的地图语言展现了我省自然和人文风貌,全面反映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填补了我省同类图书的空白。部分市县也开展了地图集编制工作。
基础测绘技术装备和设施得到改善。省级建成了新的测绘生产科研基地,进行了技术装备改造和升级,引进了无人机航摄系统。市县测绘技术装备和计算机网络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3.基础测绘保障服务成效显著
主动服务政府科学管理决策。利用基础测绘成果,编制了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山东工作汇报用图和省市《领导工作用图》、《山东省财政直管县经济地图集》,服务政府科学决策。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二五”总体规划、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编制了多种专题图,服务全省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和重大战略实施。积极为二次土地调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提供地理信息和技术保障,服务部门高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积极开展应急测绘保障服务。紧急赶制汶川地震灾区系列专题图,编印《北川县地图册》,研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测制北川新城1:500地形图,为全省援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决策部署、规划建设提供服务保障。组织编制了对口援疆工作系列用图,测制了援建地区 1:1000地形图,全力保障对口援疆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发了抗旱应急指挥三维辅助决策系统,积极服务全省抗旱打井保苗工作。
大力开发社会公众服务。五年来,共编制出版交通、旅游、商贸等各类公开地图(册)产品450多种,印刷1700多万幅(册),满足社会公众的地图需求。开通了山东地图网、数字临沂地图网等公益性地图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围绕奥帆赛和十一运会等重大文体会展活动,开发专题公开版地图、建立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公众地图服务网站,方便参与各方吃住行游购娱。
广泛提供基础测绘成果服务。完善了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审批、提供制度,建立省级测绘成果网络分发服务系统,实现了测绘成果目录在线发布和成果使用申请网上受理。五年来,共向社会审批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4.3万幅,各等级测量控制点成果2.8万个,各类遥感影像488.4万平方千米,较“十五”期间增长10倍多,服务领域涵盖了30多个部门和行业,有效地保证了全省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等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省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测绘法律法规的要求相比,与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测绘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省级基础测绘投入水平与需求迫切的现状不相协调;市县基础测绘计划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测绘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省级测绘成果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缺乏主体资格,市县测绘技术支撑机构尚不健全。纵向省市县基础测绘协同不够,缺乏联动机制,整体合力不强;横向部门间测绘工作缺乏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机制不畅,重复建设时有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