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郑政文〔2011〕2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郑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聚集地附近,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灾害事故,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河南省省会城市,人口和建筑物高度密集,城市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将会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经研究,制定郑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二、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级实施。从建设安全城市的理念出发,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规范,组织协调市有关部门支持县(市、区)政府抓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与要求,加强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控制和预留,并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露天大型停车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改造,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突出重点,均衡配置。以郑州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经济目标附近地区为重点,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和均衡配置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居民群众在发生灾害事故时,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避难场所。市民居住地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作为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时,市民实施快速疏散和临时安置或疏散中转的场所;依托大型绿地和大型体育场等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可用作受灾市民大规模和较长时间的疏散安置地使用。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要充分考虑中心城区已有或拟建的场址,并与城区环境相协调,重点应选择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区域。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保持疏散道路畅通;避让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高压线走廊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厂房等区域;以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的人员30分钟内步行到达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