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出现重大改善。“十二五”时期,我省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以城带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城乡关系将逐步由分割走向融合,由从属走向平等,由被动走向主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农村改革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改革领域进一步拓宽,由经济改革拓展到经济、社会与政治综合改革,改革重点由农业农村转向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二元体制等深层次矛盾将逐步解决。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呈现重大转型。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城镇化、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小农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进一步改造;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产业分工进程加快,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对农村的辐射力增强,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改造明显加剧,对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加深远。
农村治理方式面临重大转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农民的参与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村民自治功能逐步强化,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必须把“三化同步”作为重要遵循,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必须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强大动力,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面临机遇。
综合分析阶段特征,“十二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实施“三化同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速了城乡和三次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河北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4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跨越,处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黄金期。我省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不断推向深入,为更好地聚集要素、聚集产业、聚集财富,增强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创造了条件。二是深化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农村金融、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直管县等领域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新农村建设后劲不断增强。三是国家“三大战略”为河北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拉力。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形成,为我省农业农村更好地利用京津生产要素和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困难与挑战。
突出表现在我省新农村建设要素支撑不足:一是人才支撑不足。农村人才向城市单极化流动加快,有能力的人不在农村,有本领的人不做农业,留守农村的老、弱、妇、幼人口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二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农村金融网点数量不足,农村贷款门槛偏高,农业农村发展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三是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
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化同步”作为重要遵循,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盘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