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农村二、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提升乡村旅游业。努力盘活集体资产,开展与薄弱村结对共建活动,增强村级经济整体实力。
1. 着力提升农村第二产业
积极壮大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巩固、提升现有品牌,培育、开发一批新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外向型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乡镇企业优化升级。鼓励乡镇企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鼓励乡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法制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积极培育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实现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走出去”,创建“本土化的国际企业”。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促进乡镇工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群。
专栏5:农业产业化组织提升工程
1.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龙头企业采取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提高企业的资本集中度,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导龙头企业规范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以上。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强联合,成立合作联社,提高自身竞争力。
3.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
2. 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形成市、县、乡层次有序、规模合理的农贸市场网络。加快县级和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建设,形成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站体系。积极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连锁超市、配送专卖为先导,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为补充,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70%左右。努力培育农村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机械、科技推广、信息咨询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完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冷藏、运输等服务功能。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健身、休闲娱乐、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职业教育等新兴行业,扩大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提升服务档次。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区,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业生态观光、渔村休闲垂钓、古镇民俗和农家生活体验、农耕文化教育、鲜活农产品采购等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发挥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旅游业中,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3.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做大做强村级产业。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合理开发和配置山林、水面、滩涂、非耕地等农业资源,选准主导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农业格局,促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充分开发村级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村级二、三产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盘活村组集体资产。在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基础上,盘活村组集体存量资产,尤其是经营性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新的管理营运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严格界定村级事权和财权,规范村集体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增加农民股金分红。
开展与薄弱村结对共建活动。推进产业化带动扶贫,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扶贫力度,建立和完善经济薄弱村扶贫开发机制。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采取多元化筹资机制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农田水利作为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以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村庄公共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 推进村庄建设整治
采取省级试点、分级示范、梯度推进的办法,以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和推动全省大多数规划保留村庄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建成一批“生活宽裕安康、设施配套完善、环境自然宜居、村容乡土特色、资源节约利用”的新农村。同时,结合农民自发建房需求以及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确定部分综合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布局规划保留居民点作为先期实施的规划引导点,通过加大规划引导集中建设点的交通、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推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等乡村适宜产业的农民适度集中居住。
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打破城乡在规划、建设和投入等方面的分割局面,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1)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推进29个大型灌区、10个中型灌区的骨干灌排工程配套改造,完成衬砌骨干渠道2000千米,更新改造渠系建筑物6万座、排水河道建筑物3500座。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疏浚,2011-2012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7亿立方米,其中,县、乡河道4亿立方米,村庄河塘3亿立方米,达全面疏浚一遍的目标,改善农村水环境。同时,建立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高农村河道引排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完成150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任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85%以上,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72%以上,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