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为重点,提升经营档次;以标准化生产、无公害认证为抓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水平为支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粮食、蔬菜、渔业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水果、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特色渔业、现代林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空间布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加快设施园艺提档升级,组织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推进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推进生猪、家禽、奶牛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肉羊等特色畜产品,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推进标准化鱼池、渔船改造,加快渔港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流通强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
专栏3: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1.优质粮油:重点建设淮北中熟中粳稻、江淮及沿海迟熟中粳稻、沿江及太湖单季晚粳稻等三大小麦优势产业区和淮北北部陇海线强筋小麦、里下河及沿淮中筋小麦、沿江及沿海弱筋小麦、苏南丘陵及太湖中筋和弱筋小麦等4个小麦优势产业区。
2.特色蔬菜:淮北、沿海、环湖、城郊四大特色蔬菜优势区。
3.特色渔业: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沿海优势渔业产业带、沿湖生态渔业发展区、沿城都市渔业发展区和星罗棋布的园区化板块。
4.现代林业:构建“一区、二带、三网、四片、多点”的空间布局,一区即以淮北为中心的速生丰产林区;二带即沿海生态防护林带、沿江景观防护林带;三网即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四片即以环太湖、宁镇扬、徐州、连云港4个集中连片丘陵岗地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多点即湿地、森林城镇、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绿色村庄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
2. 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口粮省内自给”要求,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加快推进以“旱粮改水稻、籼稻改粳稻、直(播)改机(插)、高产增效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创建”,结合全省新增43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实施旱粮改水稻田间工程100万亩、籼稻改粳稻400万亩、压减直播稻600万亩、建立10万亩商品化集中育秧基地、建成水稻万亩示范片1000个,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继续推进以“菜篮子”为重点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建设,以设施蔬菜、品牌蔬菜、出口蔬菜为重点,切实加强蔬菜基地建设,稳定发展城郊菜区,集中力量培育淮北、沿海和环湖三大特色蔬菜优势区的产供销能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扩大生猪、家禽、奶业、肉羊的区域生产优势,提升畜牧生产总量。到2015年,49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市)出栏肉猪达2340万头,猪肉总产量180万吨;优质家禽生产产值占家禽业产值的比重达50%;奶牛存栏达20万头,总产量超80万吨。进一步壮大渔业产业,建设沿海千亿元现代渔业产业带,推进标准化鱼池、渔船改造,加快渔港建设。到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530万吨,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9万吨和10亿美元,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3.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附加值高的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和适合行业特点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规范,引导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抓好农产品生产档案、用药登记、休药期等各项制度落实。以整体示范、综合示范为重点,创建50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县),制(修)订800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整体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积极探索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召回退出等监管制度,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整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县级质检站建设全覆盖,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突出蔬菜、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等监测重点,增加抽检频次,提高监测覆盖面。
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名牌农产品,对具有区域性、同质性的优势产品,引导生产主体联合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4.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水平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研发推广适应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加快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左右。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为抓手,加强江苏为农服务网、惠农短信、“12316”服务热线、“96121”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平台、农业电视点播系统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通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融合,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农业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到2015年,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基本全覆盖。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种子种苗,扶持发展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的种业企业,推进种子种苗产业化发展、商品化开发。加快粮食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粮库、信息化物流,建设宏观调控信息平台,实现对粮食库存信息、粮食质量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1185万亩,其中:国家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00万亩,省级项目开发丘陵山区110万亩,治理黄河故道中低产田100万亩,改造高沙土50万亩,实施滩涂垦区配套开发100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2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农业龙头企业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个,农产品市场100个。
5.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种业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巩固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专栏4: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1.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组织实施好高标准粮田建设、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以设施园艺和畜牧、水产规模养殖为重点,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集约化。
3.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工程。以“现代种业强省”为目标,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种质规模繁育与生产、种苗品牌营销与技术服务三大体系。
4.农业“三新”与“双百双十”工程。继续实施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双百双十”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支撑和保障能力。
5.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程。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理念,加大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检力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6.农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经营管理、土地管理和农业支持保护。
7.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紧贴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标准示范体系、实施监督体系、宣传培训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收购、物流、经营等环节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