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核心向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垄断上集中。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目前美国和日本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国掌握并控制着这些领域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技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战略需求与机遇。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电子强国战略,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国家电子强国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必须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以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形成以内生增长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
3.枣庄高新区的发展,为枣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电子信息产业是枣庄高新区的支柱产业,枣庄高新区的发展必将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同时也对电子信息产业建立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产业转移的加快推进,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近年来,全球新一轮信息产业布局调整已经开始,促进产业梯次转移模式发生新变化。产业转移的动机从成本单一导向型转变为成本与市场双重导向型;产业转移的模式由单个企业分散转移转变为企业群落的集群转移;产业转移的形式由以直接投资设厂为主的单一投资转变为以投资设厂和整合并购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我国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及物美价廉的劳动力等优势,将继续成为承接全球信息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枣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把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核心,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为突破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广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应用推进、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公民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发展局面。
2.普及深化、务求实效。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力推动成本低廉、普及面广的信息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积极支持有效益的信息系统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继续抓好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提高各类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率,减少重复投资。
4.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扩大国际国内合作,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契机,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5.保障安全、促进发展。建立全市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结合我市实际,逐步建立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政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电子商务取得长足进步,信息产业发展成为主要产业之一,信息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初步建立起与枣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安全及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全市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消费市场不断规范和壮大,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到2015年,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70万户,银行卡持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以上;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普及应用给市民带来实惠。
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建成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目录与交换体系、安全与管理体制,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率达到90%;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应用达100%,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达80%,50%的骨干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争取有10家企业列入省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
信息产业基本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到8.2%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上升到70%左右。
信息基础设施的普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继续加强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争取到2015年,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和98%,完成主城区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转换,增加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套数,提高全市无线电监测网覆盖率。
四、发展重点
(一)全面推进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农业。利用信息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积极发展农业设施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完成乡级“五个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综合利用电话、电视、广播、网络多种终端,实现面向“三农”的信息咨询和科技、市场服务。推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培育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为一体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信息网上发布,促进粮食、果业、畜牧业产品网上交易和科技、市场信息网上查询。
--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汽车及零部件、高压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及刀具、工程机械和各类专用设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数控装备和智能生产设备、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
--煤化工业。推进电力系统发电、输电、供配电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电力安全生产和综合应急反应能力。加强煤炭、化工、天然气安全生产监控信息化,加快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事故隐患预警报告信息系统和事故处置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提高煤化工企业在勘探、生产、储备、运输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煤化工基地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加快建设全市交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路况监控、收费、养护、运输稽查、航运管理、紧急救援等信息采集和监管信息化。整合公路、水运、铁道、邮政、仓储等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资源,搭建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
--旅游业。抓好台儿庄“数字古城”项目建设。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无线宽带古城”项目和古城一卡通项目建设,努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全国信息化水平最高、功能最完备的“数字古城”。
--金融业。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金融综合信息监管,保障金融信息安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网上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发展网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务,建设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
--服务业。利用信息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围绕推动沿运物流、专业市场等四大特色服务业发展,凭借通信、广电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服务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重点抓好机械、轻工、冶金、纺织和建材等传统行业信息化工作。总结推广重点联系企业和示范企业推进信息化的经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全市各类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工艺流程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物流销售网络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到2015年,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基本完成内部信息化建设,70%的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自己的网站。积极引导扶持中小型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营销手段,建立完善中小型企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企业管控一体化水平。
3.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协调组织工作机制,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以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整合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关联企业资源,从供求信息发布和询价,逐步拓展到电子合同、电子交易和网上结算。
4.积极打造“门户城市”。抓住在鲁南城市中率先开展数字化城市试点工作的机遇,推进“一卡通”工程,加快“数字枣庄”建设。强化数字网络支撑,整合城市信息资源,综合运用通讯、网络等数字化手段,积极争取成为鲁南经济带“一卡通”运管中心城市。
(二)务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加快构建基于网络传输、信息交换、数据存储、信息安全、协同应用为一体的各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完善市、区(市)、乡镇三级城域网(局域网),加强域名管理,规范网络地址。加快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建设,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在线办公业务应用、公众服务支持、信息集中存储和业务系统管理等服务业务。
2.建立健全经济调控决策支持体系。继续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建立重大投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全市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各类经济信息的检索、查询、统计和综合评价,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系统。建设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加快财政管理体系信息化,推进“金财工程”建设。
3.稳步推进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妥善处理重点业务系统与统一业务平台间、部门内业务和跨部门业务间、已有业务系统与新建业务系统间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建立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
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服务体系,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坚持“一数一源多用”原则,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按照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各业务系统门户网站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政务信息采集、更新和维护工作,加快对历史和现有文档的数字化转换,提高公文、档案和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存储和交换水平。
(三)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社会事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快“金保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立人口宏观管理决策、人口统计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逐步形成覆盖人口统计、养老保险、劳动就业、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和社区管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科研。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建立全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开办“网上学校”,逐步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开放式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科技信息、科技交流、科技合作的科研信息基础平台,整合科研资源,实现科研设施、科研手段的网络化利用,建立科教网络互通和资源共用、知识共享的科研教学协同体系。
--医疗卫生。推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市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等服务,促进卫生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控。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控食品药品安全,建立食品药品防疫基础信息资源库,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服务能力。开发利用中医药信息资源,弘扬传统医学。
--公共危机、公共安全管理。完善和整合社会治安、消防、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各类危机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完善安全生产、抗震减灾等应急反应信息体系,实现突发和危机事件处置过程的跨专业、跨部门实时调度指挥。继续加强“金盾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政法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全市公共安全业务信息化。
--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文物、档案、科教、旅游、体育和新闻等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文化治理,构建网上监管平台,规范网络营业场所秩序,形成开放、互动、规范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开发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产品,实现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积极开展数字城市和电子社区建设,建立城市规划、住建、交通运输、水利渔业、国土资源、房产、环保、市政等业务信息系统和业务数据库,搭建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空间地理、城市应急指挥和智能交通管理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区(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信息网络。拓宽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
3.大力开发和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统一综合门户网站体系,开展双向互动、信息查询、网上办事和处理事务等一体化在线服务。依法开放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开发和完善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查询、审办流程、政府公开信息等应用系统,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四)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全面发展基础信息产业。重点建设以电线电缆、光纤光缆、电子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器件和元件、通用仪器和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加快山东鑫泰数控机床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控设备及精密机械加工产学研基地建设项目等大项目建设。加大滕州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以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产品为主,到2015年基本形成合理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2.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平流层飞艇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新材料、磁性元件、光电子、数控机床等领域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含量高的规模产业。依托鲁南同锐、瑞虹化仪等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新能源、数控机床、精细化工等作为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以点带面,推动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3.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信息资源产业化进程,挖掘电信业增长能力,发展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现代物流系统。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各类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完善信息资源服务市场机制。加大对信息资源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发掘我市优势信息资源,逐步形成特色信息资源产业格局。重点开展数据库服务业、信息加工处理业、信息系统维护与设备修理业、计算机应用咨询服务业等现代信息服务,提高全市信息服务业整体水平。
(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信息网络。
1.继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市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整合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网络资源,从内容、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速推动网络融合,形成网络各环节信息的统一处理和管理,逐步实现各类信息一网传输。稳步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
2.继续扩大通信长途光缆规模容量。推广长途光缆网采用DWDM技术和光节点设备,进行光层面建设。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实现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促进视频、数据和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3.继续完善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扩展广电信息系统平台功能,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发展数字电视业务。在已完成的区(市)级城域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基础传输网络。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为电子政务用户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网络服务。
(六)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搞好电子政务密码保障、网络信任、网络保密管理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工作,开展以自我评估(或委托评估)、检查评估为主要模式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评估工作,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网络文明和互联网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安全监控、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灾难处置和恢复重建综合防范能力。
五、工作措施
(一)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搭建研发平台,在重点信息技术领域,建立若干以重大应用为引导集中开展科技攻关,抓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在煤气化、高速数控加工中心、循环经济等领域,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壮大企业规模实力。
积极扶持一批有一定产品、技术、人才的电子信息企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IT品牌产品。进一步深化国有电子信息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我市信息产业结构。
(三)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认真研究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按照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要求,围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吸引行业骨干企业和为其服务的中小型专业化配套企业,增强信息产业产品门类和配套能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外资投入,鼓励外资企业在直接投资之外,通过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及国有企业改革。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外资企业转移其研发中心,加大技术转让力度,同时引导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联合研究开发中心,推动我市信息产业由价值链环节的低端向高端转移。
(四)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及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加大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海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吸引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出资入股、发放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种资金,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注重人才开发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大力培育各类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强化员工在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掌握关键技术的特殊人才以及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除落实已有优惠政策外,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他们提供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
(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枣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寻求与其他地区的互补联合。通过引入和培育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积极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在海特电池、光伏科技、立信科技等项目开展“互补合作”,建立产业共同体或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加速成长。在信息服务设施、跨区域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信息交流平台等领域共建共享公共平台,提高区域信息产业资源利用率。
(七)建立循环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信息产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抓好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拆解、处理和再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建设循环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八)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增强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能力。
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宣传工作,把信息化宣传与科普工作、网络文明教育与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广泛传播信息化基本知识,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行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增强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能力。同时,推进信息安全日常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应急响应能力,有效保障枣庄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枣庄市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实施我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和我市“十二五”规划,推动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加快城市转型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城市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就业富民的战略举措来抓,突出特色,加大投资,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成为带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服务业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
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26.11亿元,增长2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3%。随着服务业效益不断提高,提供的税收成为全市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25.95亿元,增长39%,占地税收入比重的42.6%。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2010年吸纳就业96.47万人,比上年增加5.6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8%,新增就业岗位的80%由服务业提供。
(二)服务业投资势头强劲。
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一大批服务业项目强力推进,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膨胀。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完成304.4亿元,增长32.7%,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17.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市服务业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主要行业快速发展。
以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9.9亿元,人均突破1万元,增长18.7%。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为重点的新型流通业态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各类连锁企业65家,连锁店1300个。交通物流增势明显。2010年,全市公路客运量7121万人,旅客周转量46.5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7%和4.6%;公路货运量22464万吨,货物周转量232.0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0.8%和0.7%;水路货物运输量1018万吨,货运周转量46.7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8.7%和62.5%。港口货物吞吐量2290万吨,增长51.0%。旅游业蓬勃发展。2010年接待国内游客1409万人次,增长36%;境外入境人数3.9万人次,增长26%;旅游创汇收入823.8万美元,增长28%;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增长41%。3A级以上景区达到15个,4A级景区8个,台儿庄古城成为齐鲁文化新地标。
以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为主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894.42亿元、728.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83.67亿元和141.85亿元。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房地产开发投资78亿元,增长14.5%。商品房销售面积211.3万平方米,增长15.2%;销售额64.7亿元,增长29.5%。邮政通信业务发展较快,邮政业务总量1.31亿元,增长13.3%,通信业务总量57.7亿元,增长9.1%。社区服务、中介咨询、会计审计等新兴服务业已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环境
(一)宏观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市场日趋稳定,国际产业转移开始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将成为我市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亮点。
从国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内需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国家还将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微观发展环境。
1.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枣庄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上级给予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山东省唯一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市,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在产业发展、财税金融、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2.服务业发展后劲巨大。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围绕城市转型,我市相继实施了台儿庄古城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转型项目建设,特别是随着二日游工作的深入推进,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市转型这条主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扩展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和社区服务业,优化行业结构,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1.主要任务:抓住“一个关键”,即抓住体制和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实现“两个提升”,即提升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档次;突出“三个重点”,即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膨胀总量与优化结构、增加投入与扩大消费、搞好服务与管理、发挥城市聚集效应与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四个关系。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作用,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构建起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逐步实现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
2.发展目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8%,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8%;全市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3%以上,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达46%以上。
四、发展重点领域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金融保险业。以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行业的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融资形式多样化和信用手段现代化为方向,加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积极发展金融市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有利于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枣庄,做强做大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不断丰富保险服务品种,努力提高保险密度和人均保费水平。到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均增速1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年均增速13%,不良贷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