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水运基础设施网络。全市四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600公里以上,高等级航道达标率达到90%,航道干支直达率达到30%;全市港口货物和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达到1.8亿吨、700万标箱;水运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总量中的比重大于60%,周边省市货运量占全市50%以上;完善重庆航运交易所,形成与航运相配套的集金融、贸易、口岸、法律、船代、货代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航运中心服务体系。以“一网络、八大港、三体系”为支撑,形成立足重庆、服务长江上游和整个西部地区,通过能力最大、要素市场最集中、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内河航运中心。
――形成便捷高效、优质规范的运输服务体系。城乡客运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主城建成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9%,以500米为半径城市核心区公交站点全覆盖,公共汽车拥有量达到9000标台,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75%,万人出租车拥有量达到18辆。乡镇拥有等级客运站(含简易站)比例达到85%,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0%。建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装备及运输组织结构不断优化。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重达到13%、10%、25%,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重达到55%,公路甩挂运输拖挂比达到1∶2。船舶标准化率达到75%,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3000吨,四星级及以上豪华邮轮客位占三峡旅游船舶客位总数比重达到85%。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干线公路行驶质量稳步提升,普通国道平均运行速度达到50公里/小时,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站点覆盖率达到90%。交通建设、养护、运输领域的市场诚信体系覆盖率不断提高。公路运输超限率小于5%。
――形成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公路水路的应急保障体系。以重庆市交通呼叫应急指挥中心为龙头,建立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交通应急指挥平台。结合“一圈两翼”自然条件及交通资源分布特征,建立覆盖全市的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和水上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干线公路一般灾害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主要港区及重点监管水域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1小时。公路水路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安全设施完好率达到80%以上,高速公路百公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15年控制在13人以内。道路运输百车死亡率控制在0.3%以内,内河通航里程百公里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公路水路建设施工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达到15%,公路水路运输3人以上死亡事故件数下降率达到10%,特别重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形成节能环保、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水路运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营运客、货车单位周转量能耗累计分别下降3%、9%,货运船舶单位周转量能耗累计下降6%,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碳排放量累计下降6%。公路水路运输的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内河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总量中的比重大于60%。干线公路废旧路面循环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公路用地、港口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基础设施
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一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先建设、重点安排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和高速公路对外通道项目,积极推进地方联网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增强省际、区域和县际间通道运输能力。续建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等项目16个、约739公里;新开工巫溪至镇坪高速公路等17个项目、约975公里。开展三环以内射线高速公路适应性研究,开展原“三环十射三联”高速公路剩余路段以及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新增线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十二五”力争新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20个,基本覆盖全市区县(自治县),实现“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二是加大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力度。按照国道基本达到二级、省道基本达到三级的标准,改造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000公里,力争实现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实施5000公里普通国省道路面改造工程,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三是推进实施行政村公路通畅工程。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为水泥(沥青)路面3万公里,力争实现85%的行政村通畅。规划建设撤乡并镇公路和中心城镇等联网公路7000公里,并逐步推进农村公路通道森林工程。四是加强专项公路建设,按照二级公路标准,积极实施国防战备公路建设;重点推进菜园坝―铜元局等7个战备公路渡口改造和邓小平故居、杨尚昆故居、刘伯承故居、聂荣臻故居以及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等600公里红色旅游公路建设。
优化公路枢纽站场布局。一是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重庆主城区重点推进实施龙头寺(扩建)、上桥2个综合客运枢纽,两路、鱼洞、西永、茶园、西彭、鱼嘴、白市驿等7个换乘枢纽以及团结村、南彭、茶园、寸滩、佛耳岩、西彭、北碚等7个物流枢纽。万州城区重点推进实施城西综合客运枢纽和客运总站、城北、城南3个客运枢纽改建工程和龙宝、塘坊、红溪沟、江南等4个货运枢纽建设,形成一批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以及依托综合交通港站、产业园区以及现代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物流枢纽。二是积极支持区域客运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支持涪陵、江津、合川、长寿、永川等大城市以及黔江、璧山、荣昌、綦江、南川、万盛、丰都、石柱、垫江、梁平、武隆、彭水等城市结合城际铁路发展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与大型工业园区相配套建设涪陵龙头港、黔江正阳、江津德感、合川南城、永川港桥、长寿晏家、万盛双坝等区域性公路物流枢纽。
加快内河航道建设。一是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为骨架的航道网络体系,形成联接川、黔、滇、鄂等周边省市的骨架航道,使长江、嘉陵江重庆段和乌江彭水枢纽以下所有航道全部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重点实施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大宁河庙峡航电枢纽工程,乌江银盘、白马通航建筑物工程和乌江航道整治工程。二是加快三峡库区及其他重要支流航道建设,实施渠江、綦江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航道整治工程,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改造升级四级及以上航道862公里,全市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636公里,航道达标率90%。结合三峡库区后续扶持规划,继续实施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工程。
加快内河港口建设。一是按照港口、物流和产业“三结合”的原则推进铁公水联运的枢纽型港口建设,重点实施果园、东港、龙头港、新田、朱沱和新生等5000吨级枢纽型港口项目;完成水天坪、胡家坪、佛耳岩、下塘口、江家槽、下岩寺作业区等临港产业配套码头建设。二是加快三峡库区高品质旅游码头建设,实施朝天门旅游码头升级、江北嘴、万州鞍子坝等精品旅游码头项目。适当开展游艇基地建设。“十二五”全市港口货物总通过能力达到1.8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700万标箱。
促进综合运输衔接。一是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围绕长江沿线产业带的形成和内外贸运输发展,形成以长江、高速公路和干线铁路为主的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尽快形成渝蓉藏、渝湘穗、渝汉沪、渝黔桂、渝滇东盟、渝兰西亚、渝陕包、渝京远东等八大综合运输通道。二是完善枢纽港站、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集疏运网络,枢纽型港口除忠县新生港外全部实现铁路进港,形成港口与高速公路、铁路多式联运系统。积极支持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高速互通的公路连接线建设。三是加快建设城市内外交通一体化体系,加快改造升级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相衔接的瓶颈路段,畅通城市出入口;加快提升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组织水平,促进便捷换乘。
第二节 养护管理
提升路网服务能力。一是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实施“畅通工程”,加强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检测,规范养护施工作业,推进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实施“安全工程”,确保高速公路相关安全设施和设备完好,加强高速公路安全巡查。实施“舒适工程”,加强高速公路日常维护,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标准化建设和高速公路森林通道工程建设。二是维护国省道良好技术状况。进一步加大路面改造力度,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和危桥改造工作,开展危桥安全隐患排查和加固处置,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5%以上。加强对治超站、交通量观测站和道班房等管理设施的配套建设。三是保障农村公路正常通行。重点加强路基排水设施的维护与路面日常养护,着力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足、危病桥数量多、抗灾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实现“有路必养”。
完善公路养护机制。一是理顺养护职责,增强养护资金保障。落实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对辖区内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各级财政对公路养护的资金补助或配套标准,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部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逐步加大公路养护投入,落实区县(自治县)配套资金。二是完善养护制度,规范养护管理程序。完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准入规则和管理办法,出台公路养护工程技术的地方性标准与规范,健全养护工程管理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三是推行公司化管理,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发挥市公路养护协会作用,推进养护工程企业资质认定工作,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分类管理、竞争有序的养护市场。
推进公路科学养护。一是提高养护生产技术水平,高速公路养护争取实现全面机械化,普通公路养护逐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二是推广养护检测、维护专业技术,国省干线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评定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路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整合完善公路数据库系统,提高公路养护决策和出行信息服务水平。
强化航道养护管理。一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型航道管理体制,突出高等级航道的养护,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等重要航道由市管航道养护专业队伍进行养护,其余航道的养护由区县(自治县)进行管理。二是大力推行港航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技术,依托航道、港口、船舶等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开展“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数字航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