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的通知

  “一圈”即打造一个都市产业高端制造发展圈,在顺义、通州、大兴、昌平和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形成都市产业高端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承载区。
  “一带”即打造一条绿色都市产业发展带,在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生态涵养区县,重点发展绿色环保、低能耗、低水耗、高附加值、带动就业的都市产业。结合各区县资源优势,形成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多基地”即打造多个特色都市产业基地,在产业基础较好、集聚发展态势显著的区域,重点打造国际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基地,国际一流的时装设计园,品牌服装产业发展基地,高端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及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精细加工和交易展示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配套支持
  抓好规划的组织落实,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四大产业体系建立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研究制定都市产业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将北京特色都市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跟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国家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及时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加大对都市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用好工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产业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产业发展促进平台、总部落地、集聚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抓好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转型
  着眼长远,集中精力策划引进和培育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较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项目。通过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都市产业向高端转型发展。
  建立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做好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用地、审批、资金落实等重大问题,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促进项目早见成效。
  (三)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完善银企沟通机制和贷款担保体系,畅通银行贷款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加快发展步伐;引导风险投资、外资、民间资本支持都市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产业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培训、贸易促进、产业预测预警等方面的服务和自律作用,引导都市产业各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担保、培训、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育,凝聚高端人才
  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激励机制,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军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国家级、市级大师以带徒形式培养技艺传承人,促进技艺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
  依托专业院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在都市产业各行业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研发创新人才、创意设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推进各类人才的培养。

  附件6: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工业布局规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历程 
  (二)存在问题 
  (三)形势要求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规范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力促产业集聚园区化 
  (二)加强配套服务与政策调控,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 
  (三)实施增量控制与腾笼换鸟,促进用地开发集约化 
  (四)鼓励产业布局的统筹联动,实现功能配置协同化 
  四、布局指引 
  (一)北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二)南部-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区 
  (三)东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西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五)生态涵养区-都市绿色产业发展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完善用地管理 
  (三)健全法规标准 
  (四)强化资金引导 

序 言


  “十一五”时期,本市工业围绕“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方向,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布局实现稳步优化。“十二五”时期,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做强二产”要求,促进产业集约、集聚、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委在深入调研分析产业布局现状问题基础上,编制形成《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全市工业布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优化安排及保障措施,为本市产业布局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本规划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编制。
  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从1986年的336亿元到2010年突破13000亿元的快速发展,现代制造业经历了在城区集中、向郊区延伸、向以开发区等园区集聚分布的阶段性变化,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工业发展空间体系。

  1986年,北京市工业总产值336亿元,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工业企业主要分散布局于城区。
  1996年: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服务业兴起比重不断加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6%;制造业环城的外围布局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拓展至四环。
  2009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1万亿元,西北、东南、东北辐射布局中关村、亦庄、顺义三大板块,城市空间大幅拓展。

  图 1 北京产业布局演变示意图(图略)

  1.工业空间集聚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发展形成了以市级以上开发区及重点产业基地为核心、镇村产业基地作为外围补充的空间承载体系,已建成投产工业用地总面积由2003年的约250平方公里增长到2010年的300平方公里以上。
  一是重点开发区与产业基地工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16个市级经济开发区以及燕化基地、首钢基地、顺义汽车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0%以上。形成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燕房合作产业基地、石景山首钢工业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为载体,形成了三个产值500亿元的产业聚集区;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雁栖经济开发区、兴谷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形成了一批百亿级的产业基地。
  二是镇村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进展。积极推进产业的纵深发展,在各乡镇形成了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配套、生物医药、印刷包装等一批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底,54个市级农民就业基地累计入区企业超1900个,占乡镇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60%以上,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2.产业发展业态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抓住首钢、焦化厂等工业企业的搬迁调整契机,依托产业遗留空间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总部基地、研发服务业态集聚发展。在顺义、大兴、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通过重大项目引入,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促进了传统制造业态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图 2 2010北京市工业聚集分布示意图(图略)(注1: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

  3.产业园区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拆除各种旧式厂房,建设标准化厂房以及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了园区发展环境,增强了对产业项目的吸引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市级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均已完成“六通一平”,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七通一平”,产业项目落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产业生态化建设。
  加快搬迁调整不符合首都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定位要求的产业,淘汰“三高”企业。发布了《北京市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意见》,完成两批共5个生态产业园区的认定挂牌。制订并推进实施了《北京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工业能效水效有了较大提升。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产业布局得到逐步优化,但产业用地管理、统筹布局调控等机制体制层面的障碍仍然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用地效率不高等现象仍然存在。
  一是产业布局与城乡发展的统筹尚需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就业承载能力不足,制约了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产业园区与新城建设的衔接仍显不足,“城”、“业”分离现象仍然存在;此外,镇村产业基地发展面临的规划配套不足、园区化管理与服务功能弱等问题也限制着产业的纵深发展。
  二是产业空间资源管理分散的局面有待改进。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分散,园区规模偏小,16个市级开发区产业用地分散在近30个片区内,与周边乡镇产业基地有效协同不足。开发区、基地存在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
  三是产业用地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产业项目引进缺乏完善的用地准入标准,工业用地出让的后续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劣势产业腾退机制有待完善,存量工业用地效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四是产业园区配套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园区配套水、电、气、热、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远郊区多数产业园区周边教、科、文、卫等城市服务功能配套不足,影响了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
  (三)形势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也是国内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将比以往更加复杂,工业调整、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也不断增强,对产业空间布局支撑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布局调整优化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布局调整优化是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升级、发展重要支撑,我市应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布局调整优化。
  布局调整优化是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金融危机打破了国际发展格局和经济规则,创新能力成为决定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在“十二五”时期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需要产业布局更好地服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研究与转化。
  布局调整优化是应对不断加剧的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不足、能源外部依赖严重等资源环境约束是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工业现有的传统资源和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需要通过园区化的管理不断提高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减轻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布局调整优化是突破发展空间限制的重要出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很快将面临无地可开发的严重局面。我市工业发展必须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整合用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
  布局调整优化是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合作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北京作为京津冀首位城市,只有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向园区、向新城集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部署,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坚持“空间集聚、资源节约、功能融合、统筹发展、区域合作”原则,深入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开发区功能配置,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园区化,园区发展生态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功能配置协同化”,为加快构建以“人文、科技、绿色”为特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保障。
  (二)发展目标
  以重点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优化园区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向新城集中,进一步促进产业空间与功能耦合,最终形成“三级载体支撑、四区一带布局”的产业发展格局。
  - 战略布局。打造北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南部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区、东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四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生态涵养区绿色产业发展带,形成“四区、一带”产业功能区布局格局。
  - 空间载体。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构建以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基地)、市级开发区与新兴重点产业基地、镇村产业基地三级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功能协同有序的空间承载体系。

  - 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凸显,国家级产业园区、市级经济开发区、新兴重点产业基地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
  - 产出效率。到2015年,全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率达到6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
  - 产业辐射。通过物流与产业链衔接拉动,在环京周边区域,形成京津冀产业协作圈,提升北京工业辐射能力,拓展北京工业发展空间。

三、主要任务

  (一)规范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力促产业集聚园区化
  围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需求,完善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基地)、市级开发区与新兴重点产业基地、镇村产业基地三级产业空间载体服务功能,促进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发展,实现产业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协同。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