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的通知

  巩固北京新能源装备在国内高端制造、技术研发及服务领域的优势地位,以智能电网为纽带,带动风电、光伏、储能电池、核电、生物质能等产业发展。围绕重大工程,搭建新能源产业战略合作联盟,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加大政策、资金、空间的扶持力度,延伸新能源产业链,推进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智能电网、风电、光伏、储能电池等重点产业,关注核电、生物质能等潜在产业,提升火电设备、煤矿机械、石油机械等传统产业,做大规模,形成北京装备支柱产业。
  1.智能电网设备。以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契机,深化与国家电网公司及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提升智能电网、微网及特高压核心设备制造能力,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延庆智能电网示范城市、未来科技城智能电网示范区等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建设中优先选用北京企业生产的智能电网设备,加速推进一批智能电网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专栏4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也称电网的智能化,是基于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按照规划,未来国家电网将分三个阶段推进“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2009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规划、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2016至2020年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2.风电装备。以整机自主研发和系统集成为核心,完善关键零部件配套,提升整机及高端核心零部件竞争力,推动大功率及高效、新型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拓展风电场勘查设计、运营管理、检测认证等服务领域。加大北京风电机组在本市新建风电场工程中的应用,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园项目建设。
  3.光伏装备。提升光伏关键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晶硅、非晶硅薄膜电池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能力,扩大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规模,提高光伏电站系统集成能力。以实施“金色阳光”工程为契机,加大北京光伏研发成果及电池片、组件产品示范应用力度。
  4.储能电池。提升新型电池材料、工艺和技术研发水平,加速储能电池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形成国内领先的储能电池产业创新体系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联合电动汽车应用,推动新型储能电池发展。
  5.核电及生物质能。拓展核电技术应用、工程及标准制定等领域,扩大核电高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推进生物质能应用,提升生物质能装备设计、工艺及自动控制技术水平。
  6.传统能源装备。重点提升600MW及以上火电设备成套工程能力,加速推进北京石油机械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实施高产高效液压支架以及煤机装备配套产业化项目。
  (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板块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推动产业专业化发展。以工程服务为带动支撑,以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以市场带动技术提升。面向市政工程、节能和环保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北京节能、环保装备领域规模提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
  1.节能装备。结合国家节能降耗要求,加快工业及民用高效节能产业的发展。借助北京研发创新实力,以重点节能工程推广为依托,推动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等一批产品实现在京产业化和规模化,工程化和集成化。
  2.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依托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干化和城市垃圾资源化等项目建设,提升本地优势环保装备企业实力,同时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优势环保装备企业,推进环保装备服务型总部、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关键设备制造一体化。加速推动成套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装备再制造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三)提升发展高端制造装备板块
  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提升发展数控机床、仪控系统、工程机械等高端制造装备板块。引领高端,加快成套,做精数控机床产业;扩大领域、拓展新兴,做强仪控系统产业;培育重点、带动规模,做大工程机械产业;聚焦优势、形成高端,做专其他装备及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
  1.数控机床。结合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推进专项研究成果示范应用,加速北京数控系统、高档数控机床和高端核心零部件产业化。聚焦优势资源,推动中高档数控系统、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精密超精密加工中心以及精密丝杠、电主轴等关键零部件优势发展。围绕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提升零部件生产线、工艺装配组线等关键设备成套能力。
  2.仪控系统。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提升北京仪控系统智能化水平,鼓励优势企业进入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推动仪控系统和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领域深度融合,面向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拓展应用范围。以电子光学、真空技术为重点,开展科学仪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建设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3.工程机械。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台套示范应用政策,依托北京工程机械产业现有基础,重点围绕交通、建筑、消防、水利等领域加速大型工程施工设备研制与自主化,提升整机与关键零部件规模化生产能力。同时面向高端、新兴领域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优势企业在京发展,推动形成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4.其他装备。重点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智能
  化、自动化装备,加速纺织、印刷机械等传统专用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自动化成套能力。积极发展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及安防、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提高本地装备整机企业关键、高端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轴承、液压、气动元件等产品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规模。

四、空间布局


  积极统筹现有空间资源,围绕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高端制造装备三大板块,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带建设,加速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发展,延伸拓展高端制造装备发展空间。到2015年,初步形成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发展格局。
  (一)推动新能源装备发展带建设
  以国家打造首都经济圈为契机,推动京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通州,延伸到平谷)、京西北(昌平、延庆)两大新能源产业带建设,打造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聚集区。壮大延庆新能源、平谷绿能产业基地整体实力,推动现有特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园区)集约发展,加速昌平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新兴基地建设,拓展大兴、通州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空间。

  (二)加速节能环保装备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重点园区,推动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在昌平、怀柔、密云打造北部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区。

  (三)拓展高端制造装备发展空间
  依托顺义、昌平、大兴等区县现有专业化产业园,提升、拓展、完善高端制造装备聚集区建设。重点提升顺义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大兴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发展,推进昌平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数控机床、仪控系统和工程机械等高端制造装备集聚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发挥总部经济效应
  发挥首都区位、创新、市场、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央企在推动装备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加速推进能源、军工装备央企在京实施产业化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装备企业在京设立总部和区域性总部,打造国际装备产业区域总部基地。
  推动总部型企业在京建设研发中心、关键核心设备、高端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加速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延展总部经济效应,推进总部经济实心化,打造国内大型装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完善全国布局的高端总部产业基地。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对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北京及国内企业在京承担专项课题,提升北京装备高端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技术成果在京产业化。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产业核心、前沿技术研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对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研发机制等核心创新要素辐射带动效应,提升关键、成套装备研发实力。
  (三)搭建战略合作平台
  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装备的产业龙头,在京搭建全价值链战略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与央企、国外技术源头企业以及重点市场服务商的战略合作,创新多种合作方式形成战略联盟。加速形成新能源体系中输变电、发电、装备、配套、服务,节能环保体系中工程、研发、装备、服务,高端制造装备体系中研发、制造、成套服务等全体系战略合作,增强各产业整体的服务、竞争能力。
  (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紧抓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契机,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结合核心技术装备及高端配套等环节,积极引进、布局一批关键项目,完善产业链建设。完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切实解决重大项目在入驻、融资、用工等关键环节所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装备三大板块布局思路,指导、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与相关区县、开发区及产业基地共同推动产业布局调控。制定装备企业准入标准,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根据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区县、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全国战略,强化北京创新及高端制造的优势地位,面向首都经济圈建设,协调建立与北京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能源应用、装备整机与基础件配套协作体系,促进周边布局完善、产业协调发展。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新能源、高端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优势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境外建厂、组建海外分公司、承包国外工程、构建境外营销体系及相关运营机构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推进国际知名品牌发掘与培育计划,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
  (七)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业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重点装备企业由生产为中心向生产、服务并重的运营模式转变,提升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装备领域的集成服务水平,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打造集设备制造、服务维护、工程总承包为一体的综合供应商。
  深入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智能化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数据管理共享平台及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开发相关工程软件和管理软件,加速产品智能化、信息化进程。
  (八)加快技能人才培训
  鼓励装备企业、产业基地与相关技能教育机构联合建设专业技能学校,转移安置退出产业人员,吸纳产业集聚区劳动力就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提升装备产业人力资源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机制
  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的沟通协商,争取国家对北京发展装备产业的支持。加强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督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国家电网公司、五大电力集团等央企与新能源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
  (二)推动示范应用
  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的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实施若干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三)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银企合作,引导外资、民营等多元资本进入本市装备制造业,鼓励境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在京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吸引战略投资、加强与央企合作等方式提升资本运作能力,拓宽融资渠道。
  (四)促进兼并重组
  创新机制体制,通过以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加速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速形成具有成套设计、承包、贸易、融资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龙头企业。
  (五)优化人才结构
  坚持高端引进、联合培养与就业培训相结合。支持企业通过中央“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等人才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科研骨干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培养装备高端研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联合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推进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附件3: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当前面临的竞争形势和挑战
  (一)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变革
  (二)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由大转强的发展阶段
  (三)北京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工作
  (一)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抢占高点,打造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三)面向国际,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
  (四)营造氛围,推进汽车二三产业融合
  (五)合理规划,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六)全球布局,推动产业外向型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和建设
  (二)制定并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政策
  (三)增强产业持续融资能力
  (四)拓展产品市场
  (五)促进人才集聚

序言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汽车工业已成为拉动北京工业增长、带动城乡就业、推动工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北京汽车产销、产值年均增速均超过20%。2010年,北京汽车工业实现产值近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5%,整体竞争力和对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