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的通知
(京经信委发[2011]119号)


各有关单位:
  为指导本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和医药产业以及都市产业科学发展,指导工业产业优化布局,我们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件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形势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调整结构,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一)强化移动通信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动数字电视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三)加快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 
  (四)拓展延伸计算机产业价值链 
  (五)持续壮大半导体照明产业 
  四、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产业高端发展 
  (一)引领云计算产业跨越发展 
  (二)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发展 
  (三)促进物联网产业特色发展 
  (四)培育新一代空间信息产业集群发展 
  (五)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快速发展 
  五、布局合理,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一)打造沿五环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 
  (二)构建京北和京南两个发展区 
  (三)培育和发展多个特色化产业园和基地 
  六、多措并举,保障产业发展 
  (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二)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优化创新转化机制 
  (三)鼓励企业并购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人才高地 
  (五)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六)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回顾了“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阐明了未来五年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首都“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指导产业发展的依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形势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1、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作为首都工业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克服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影响,产业规模保持稳步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775.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229.1亿元。信息产业出口交货值由2005年的801亿元增长到1148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的70%。手机、液晶面板等关键产品产量稳居国内首位,计算机行业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
  2、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十一五”期间,紧抓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52亿元,其中2010年完成116亿元,同比增长4.3倍。目前,京东方8.5代TFT-LCD生产线、冠捷数字电视整机、住友偏光片、康宁玻璃基板、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扩产、天宇朗通手机生产线及诺基亚技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有力推动了全市数字电视、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北京在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领域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围绕诺基亚、京东方、中芯国际、联想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共生共赢的产业集群,产业布局进一步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和朝阳区电子城集中。2010年,上述产业基地的产值规模约占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的90%左右,其中诺基亚星网工业园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
  4、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一五”期间,北京电子信息核心技术进一步有所突破,自主创新成果成效明显,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65纳米集成电路生产工艺通过批量认证,集成电路制造水平接近国际主流,自主开发的刻蚀机和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基于自主技术的8.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有序推进,已完成一系列核心工艺技术的实验开发。基于自主知识产权CPU的高性能服务器产品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等多个标准进入产业化应用。
  5、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约1亿元/公顷,产出强度约1.4亿元/公顷,高于全市开发区单位面积平均投资和产出强度。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耗分别降到0.012吨标煤和0.58立方米,能源、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北京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上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尚处于中低端。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软件、芯片、标准等领域的自主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移动通信产业“一枝独大”的产业结构、外资企业技术外生性强和“根植性”弱的发展定位、外贸依存度过高以及 “大进大出”的组装加工模式都使得电子信息制造业抗风险能力差、增值空间有限。
  2、传统优势产业规模提升的难度日益加大
  伴随着信息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电子信息产品也越来越向集成化、多样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集成多种技术和功能的电子信息产品层出不穷,终端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同时,芯片和软件的高度集成化、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引起加工环节减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规模的提升。
  3、产业本地配套能力有待提升
  “十一五”前期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行业配套体系尚不完善,“十一五”后期以重大项目为核心建设的产业配套体系尚未建成,更多的核心企业是以单点形式存在,上下游延伸不够,为高端环节提供配套的一级、二级供应商聚集度低,产业链内部及产业链间协调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4、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尚待提升
  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高端人才供应不足。产业投资力度和技术研发投入相对偏小,技术成果外溢现象严重,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融资平台相对单一,融资手段相对匮乏。企业初创期的风险投资难以满足要求,企业成长期的并购机制尚不完善,企业规模扩张受到的土地、水和劳动力等资源限制较大。
  (三)面临形势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各地区争夺的焦点
  当前,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面临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其核心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纷纷加大了新一代宽带网络、系统级芯片、平台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核心技术的投入力度,以巩固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领导地位。国际新一轮整合重组不断加剧,跨国企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为重点,牢牢把握研发设计和高附加值服务两端优势,不断通过市场并购增强产业链垂直整合领导能力,构建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体系。
  2、技术创新进程加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电子信息领域中基础技术的飞跃带动应用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快速进步,共同推动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速。种类繁多且频繁升级换代的终端产品以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使得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为此,跨国企业纷纷加强技术研发力度的同时,保持对市场营销状况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及时跟踪,充分掌握新消费需求,及时占领新产品市场。
  3、完善产业链建设是体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建设产业基地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只是某个环节本身具有竞争优势,更要求与其相关的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也同样具有竞争优势。是否具有完备的产业链,是否能调动整条产业链协调运行,已成为能否在产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4、产业融合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内部和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产业边界融合进程日益加快。产业融合带来的新业态具有更高成长性与更大的市场规模,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专栏1:产业融合催生大量新兴业态
  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和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诸如通信、软件、互联网、媒体等信息产业的加速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字新媒体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给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产业融合加快促进了企业对既有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与挖掘,技术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趋势得以深化与加速,进一步推动了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iPhone打造的“终端+服务”融合理念,改变了传统游戏规则中终端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制造终端来获取利润的固定模式,通过提升终端性能及整合应用服务将互联网体验完美移植至移动终端。

  图1 融合催生大量新兴业态(图略)

  5、建设世界城市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提升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推进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迈进的步伐,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有利于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探索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贯彻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把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围绕计算机、手机、电视机“三屏”、以8.5代TFT-LCD、12英寸集成电路“两线”为主线,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转型,引领发展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构建“软硬联动”的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推进“北京制造”与“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全面对接,促进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型,逐步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相结合
  依托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借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拓展电子信息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带动信息制造业跨越发展。
  2、坚持集群集聚发展和高端突破相结合
  统筹重大项目建设与产业链上下游综合布局,在建设要素集聚、规模集中、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的同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3、坚持创新发展与转型跨越相结合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同时,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抢占高端,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4、坚持国内发展与拓展国际相结合
  充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以国家重大工程为切入点,积极开拓信息产品消费领域,聚焦价值链高端,开拓新兴市场。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紧海外布局,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把北京初步建成产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世界一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电子信息产业对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
  --规模总量迅猛增长。到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4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端数字电视产业园,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功能区。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实现由移动通信“单一支柱”向“多极支撑”的转变,打造以重大项目为核心的数字电视、集成电路和移动通信三大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配套率达到70%以上。
  --创新能力日趋提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聚集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领军企业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大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激活企业创新潜能。
  --成就一批世界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培育1家千亿级企业、2家五百亿级企业、5家百亿级规模及一批高成长的十亿级规模优势企业。
  --节能降耗促进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管理节能、技术节能,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能耗控制在50万吨标煤左右,工业新鲜水总水耗控制在1500万立方米左右。推动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废水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总量排放。

三、调整结构,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一)强化移动通信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星网工业园、移动硅谷和望京通信创新园为载体,积极推进TD-LTE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体系研制,开发适应3G/4G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技术、新业务,加大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终端和关键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强化产业竞争力。
  突破超大容量超高速光纤接入网核心芯片技术,提供3G/4G终端核心芯片及主板的解决方案;开发适应3G/4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业务,构造以3G、无线宽带网络为通道,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业务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大力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传输设备、网络设备、交换设备、测试仪器仪表、智能天线等产品;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重点发展高清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型移动终端产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