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构建现代流通网络。以伦达国际商贸城、贵诚购物中心、银座商城为带动,积极发展网上、电话、电视购物等现代商业零售形式;设立社区服务信息网,为社区消费者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电子商务服务;提高干杂海货、农副产品、花卉、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集中、处理和传播能力,鼓励大型批发企业将产业链条延伸到产品供应、加工、配送和销售领域。
4.优化商贸空间格局,构建“三核两心”商业体系。以“层次鲜明、覆盖城乡、业态繁荣、交易高效”为原则,建立网络化、多样化、信息化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
--“三核”:以市中-峄城、薛城-新城、滕州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建立三个一级商贸中心。市中-峄城商贸中心:加强以三角花园为中心的省级服务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集商务、商贸、金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中心;加快中国(枣庄)二手车交易中心、大运河物流中心、鲁南农副产品批发中心、鲁南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等专业市场群建设;培育打造枣庄西街酒吧一条街、华山路休闲娱乐美食街、吉品购物一条街、中天巾帼品牌街;改造提升鲁南商城、君山商城、新华商城等商贸区;加快峄城区亚菲商贸中心和檀翠御都商业区建设。薛城-新城商贸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重点建设锦绣大地数字化物流中心、舜天购物中心广场、张范汽车交易城等项目,打造黄河路中心商务区,形成管理现代、业态新型、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商业服务中心。滕州商贸中心:提升现有服务设施,加快老城区、城东和城北商业中心建设,完善新兴路商业步行街、杏坛路商业街、荆河路商业街基础设施;培植壮大干杂海货、花卉、机械、装饰建材、农副产品、五金钢材等专业批发市场。
--“两心”:依托山亭、台儿庄中心城区,建立两个商贸次中心。山亭商贸次中心:发展以农副产品集散为主的二级商贸中心;建设以桑村红椒、城头豆制品、店子长红枣、水泉火樱桃、金属材料等为主的专业市场。台儿庄商贸次中心:发展以旅游服务、商品集散为主的二级商贸中心;建设古城配套商业体系,加快建设苏鲁家居广场、鲁南干鲜果品市场等专业市场。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按照“市场导向、融合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原则,以建设鲁南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为目标,发展特色、生态、设施和观光现代农业,建设优质商品粮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进程,把枣庄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
(一)发展四大现代农业,丰富农业产业类型
1.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巩固中国火樱桃之乡、芸豆之乡、石榴之乡、马铃薯之乡的优势,重点发展火樱桃、石榴、马铃薯、大枣、芸豆、花椒、甜桃、食用菌种养植和深加工,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壮大特色花卉、苗木产业。
2.推进生态文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和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无害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行以节肥节水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3.强化科技支撑,发展精准设施农业。重点推广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玉米“一增四改”栽培、产后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测土配方施肥、大棚果菜菌无公害生产、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
4.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依托峄城石榴园,台儿庄“三水农业”,山亭长红枣、火樱桃和汉诺庄园葡萄园,滕州万亩梨园和冬枣、草莓采摘园等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拓展和提升观光农业内涵。
(二)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1.优质商品粮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优质商品粮基地。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以滕州、台儿庄、峄城和薛城为核心,以级索、桑村、周营、税郭、古邵、泥沟等27个粮食主产乡镇(街道)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粮田和高标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马铃薯、有机蔬菜、石榴、火樱桃、长红枣、花卉等种植基地,畜牧、水产养殖基地,畜禽产品和豆制品加工基地。实施“菜篮子”工程,引进推广名优新特品种,积极采用先进种养技术,鼓励集约化经营。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根基。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加强庄里水库建设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系生态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涝洼地治理工程、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南水北调资源控制和截污导流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完善气象、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联合预警机制,提高农业防御干旱、洪涝、暴雨、大风和冰雪等气象灾害的能力。
3.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服务水平。构建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人才下乡,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加强和完善动植物防疫、质量检验检测和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业经营者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依靠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依靠龙头带动、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快培育规模大、带动强、辐射广、效益好的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明晰农业产权制度,加快农业市场化经营。明晰农业生产资料、工商业农业投资、农业经营实体等产权关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充分体现农村集体所有权、农民使用权所应享有的利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进程。加强“三农”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
3.促进农业合作,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健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制定和规范“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市场化经营组织正常运行和利益实现的有关规定,降低“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