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空间缺乏整合。城区依据资源情况而分布,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城市呈现出小而散的组团式结构,各城区规模偏小且发展极不平衡,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和聚集效应不强,综合功能不完善,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
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不理想,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矿山挖掘造成塌陷区面积较大,且未得到有效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每年还产生新的煤矸石,煤矸石自燃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5.民生社会问题凸显。城区、矿区居住条件差,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全市棚改和旧城改造总面积1147万平方米,其中纳入山东省改造规划的棚户区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全省的42.9%;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现有城市低保人员5.7万人,占全省低保人数8.6%,居全省各市第一位。
(三)转型优势
1.外部转型机遇难得,内部转型思路明确。枣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中央给予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山东省唯一进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城市,省政府已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枣庄将城市转型作为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明确了转型目标和任务,为加快城市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接续产业基础较好。经济总量在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中位居前列。2009年,全市GDP实现1196.04亿元,人均32698元。全市已建成煤化工企业16家,形成固定资产总额110亿元,在建煤化工项目8个,总投资121亿元,已完成投资40.9亿元,枣庄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水泥、石膏产能均居全省第一。获得“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中国中小机床之都”称号,中小机床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特色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
3.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具有7300 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依托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经多年开发建设,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4.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0条,产能 1655万吨,关停小火电 67.32万千瓦。实施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7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 311天。2009年 3月,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核查荣获第一名,“防治用保管”水污染治理经验被环保部总结为“枣庄模式”。
5.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内向联系逐渐加强。枣庄毗邻青岛、日照、连云港港口和徐州、临沂机场,京沪铁路、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枣临铁路与枣临高速公路将打通枣庄的出海通道,京杭大运河是枣庄连接苏沪杭的“黄金水道”,铁路、高速公路、运河和周边空港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一批加强城区同城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各城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9]134号)精神,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的重大机遇,实施城市转型战略。以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为突破口,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导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引领作用,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各种资源科学配置,努力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面需求。
2.发展拉动原则。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夯实转型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以产业转型全面推动城市转型。
3.突出优势原则。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壮大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接续产业,培育以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替代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
4.和谐发展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城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发展目标
转型总体目标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新枣庄,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示范区,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鲁南经济带快速崛起的门户城市。
近期(-2015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基本转型”。全面打赢城市转型“三大战役”,全市GDP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三次产业比重为7:54.2:38.8;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城市化率提高到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产业方面:农业内部结构更趋优化,建立起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空间方面:各城区实现功能转型,城镇等级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同城化。生态方面: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快塌陷区治理,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国家标准。民生方面:就业状况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远期(-2020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全面转型”。全市GDP达到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5:52:43;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城市化水平达到60%。产业方面: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多元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空间方面:各城区功能进一步优化,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全面实现同城化。生态方面:建成蓝天碧水、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生态健康的山水城市。民生方面:实现充分就业,公共服务优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表1-1 主要转型目标
序号
| 类别
| 近期目标(-2015年)
| 远期目标(-2020年)
|
1
| 总体目标
| 基本转型
| 全面转型
|
2
| GDP(亿元)
| 2400
| 4000
|
3
| 三次产业比重
| 7:54.2:38.8
| 5:52:43
|
4
| 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85
| 90
|
5
| 城市化水平(%)
| 55
| 60
|
6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7
|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2
| 2.5
|
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
| 12
| 11
|
9
|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 13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