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强开发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做好用地规划。依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潜力,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合理确定开发区发展空间,科学编制开发区用地规划,统筹布局开发区功能区块。按照“效益优先、适度超前、引导集聚、集约经营”的原则,根据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确定开发区及配套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建设项目,优化开发区用地结构。
(二)提高集约水平。按照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严格核实开发区项目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土地供给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土地供给增量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间的良性互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落实闲置土地处置有关政策,优先安排使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实现开发区土地空间利用最大化,减轻土地增量扩张需求压力。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多层建筑等集约用地模式。
(三)严格用地制度。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建设用地,不得擅自突破规划范围,原则上禁止在开发区外新建企业。注意防止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过度超前建设造成控制区域内的土地撂荒。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
(四)有效拓展用地空间。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按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鼓励对沙地、荒山、荒滩、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努力推动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区增容扩区,增加用地供给。各地要按照“一区多园、产业集聚集群”思路,鼓励引导项目转移落地,拓展开发区用地空间。
七、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禁止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入园进区。按照规定严格开展开发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不符合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进入开发区;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进驻。对于开发区已建设的项目,坚持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开发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监测,有必要和有条件的开发区要设立针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站点,按“谁污染,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二)统筹环保设施建设。做好开发区环保设施建设并达标排放。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应与开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距离城市较近的开发区,要做好开发区与市政环保配套设施的衔接,实现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距离城市较远的开发区,根据开发区发展规模,合理规划建设独立运行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绿色开发区”。
(三)推进开发区生态建设。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域设立开发区,对某些位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的开发区,要逐步退出,恢复原有功能。倡导发展生态开发区,鼓励和支持开发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全面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的贯标认证工作,力争到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通过认证企业占进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省级开发区通过认证企业占进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
八、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区城融合
(一)统筹推进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在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据需要合理布局和统筹建设生活配套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稳步推进商务办公、会展场馆、学校、医疗机构、文体康乐场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开发区建设发展实际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区绿化建设,为投资者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发展条件良好、人居环境优美、配套服务齐全的生态型宜居创业示范区。
(二)积极推进区城融合。根据开发区建设发展实际,结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把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区城融合和功能集合构建,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促进开发区与所在城市之间建立起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实现开发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九、强化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强区
(一)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和落实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和综合激励政策,实施创新人才工程。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引进、培育一批开发区急需的重点领域高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复合型人才,加快培育开发区企业家队伍,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适应开发区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对特殊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引进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努力消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性障碍,为人才强区提供良好环境。加强开发区与省内外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采取挂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能力建设和业务培训,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奠定人才基础。